村壯一時說不出話來,黃巾之亂已經是十四年前的事情,他們這些人當時還年幼,不記事也很正常。
其實之所以這么多年羛陽鄉的老一輩不敢把劉備的功德掛在嘴上,就是因為早年王芬當政,與朝廷開始對立,另立了一個皇帝,而劉備是支持中央政權的,導致王芬與劉備分裂。
他們二人一個治理冀州有大恩德,一個對冀州百姓也有很大的恩情,所以百姓沒辦法在他們之間選擇,再加上王芬宣傳洛陽朝廷不是正統,在某種政治正確之下,冀州百姓也只能緘默其口,不能在民間過于宣傳劉備的仁義口碑。
等到袁紹上任之后,對于冀州是采取高壓政策。因為他推翻了王芬立的皇帝,改尊洛陽政權,同時打壓黨人,消除王芬的影響。這樣掛念王芬好的那一部分百姓,則立即對袁紹表示不滿,民間開始有些流言蜚語。
再加上劉備跟他敵對,就導致袁紹在冀州的宣傳工作是污蔑劉備為把持洛陽朝政的幕后黑手,把自己標榜為正義。同時派人去各地張榜宣傳,一邊宣傳自己才是朝廷忠臣,一邊說劉備是當世王莽。
只是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現在離黃巾之亂也才過了十四年。大部分冀州百姓都記得當年劉玄德仁義滿天下的事跡,因此袁紹的宣傳有時候被民間百姓當成笑話,根本無人在意。
至于為什么羛陽鄉的這名下一代村壯不知道,是因為在袁紹的各種政策下,一旦發現宣傳劉備仁義的人,往往都會被抓走嚴刑拷打,甚至死在牢獄之中。
因此在這種高壓之下,冀州百姓自然也就不敢再提王芬和劉備的好。僅僅只是熟人之間的只言片語,當作茶余飯后的一種默契。
可以說,袁紹在冀州是沒有民心的。
他唯一能夠繼續當政的原因,就在于王芬的基礎打得太好,近十年治理,風調雨順,百姓都有飯吃,不至于像黃巾之亂一樣,餓殍遍地,百姓不得不造反。
再加上他打壓黨人,重用冀州世家,所以政治還算穩固,可在民間他的風評其實遠不如王芬和劉備。
聽聞這段往事,那村壯再也不敢說什么。
村老對張龍說道:“當年劉使君對我們村子有恩,既是劉使君帳下,自無不可。我們村莊的繩索,君且隨意取之。”
“還請老先生帶路。”
張龍說道。
村老便招呼村壯,讓躲在山里的村人回去,家家戶戶把繩索取出來,交予張龍。
過了好一會兒之后,數百鄉人從山里一個個冒頭。
羛陽鄉土地肥沃,又臨近清水和黃澤,擁有大片的良田,附近卻總共只有四個村莊,村人不過上千。
就是因為屢遭劫難,人口大量減少。瘟疫、饑餓、兵災,都成為了索命的閻王。
在村老的召喚下,四個村子一千多名鄉人全都回村去尋找繩索。
陳暮因為張龍帶著人去購置繩索遲遲未歸而過來查看,正看到大量鄉人把家中繩索取出來,堆置在村口地上。
張龍和幾位老者正說著什么。
“四將軍。”
見陳暮過來,張龍無奈說道:“他們不肯收錢。”
陳暮翻身下馬,走過來好奇問道:“幾位老先生為何不收取,我們青州乃是仁義之師,此戰不僅需要大量繩索,還因為戰亂踩踏了你們大量的田地,這些錢財就當作給你們的賠償。”
最開始的那名村老上下打量了他一下,說道:“可是陳少府?”
“正是。”
陳暮點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