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此法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把公孫瓚已經募集起來的三千遼東烏桓突騎調離幽州——就算目前遼東烏桓尚無從賊跡象,我們也不能指望靠遼東烏桓去平漁陽烏桓,因為他們畢竟都是烏桓,同氣連枝,讓烏桓人自相攻伐,說不定只會讓從賊之人越來越多。”
李素在旁邊偷偷聽了這個觀點,心中暗忖:倒是有點像歷史原本的軌跡靠攏了……
莫非,這袁紹的計策,都是高開低走,一開始大戰略侃侃而談談得很好,到了執行層卻各種“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招式走樣?
不過,李素記得,歷史上幽州刺史陶謙,確實是185年左右上任(前一位幽州刺史郭勛在184年被黃巾軍殺了)、然后在187年被張溫作為平羌參軍調走了。
參軍這種職務,級別是沒有定數的,關鍵看給誰做參軍。因為張溫是太尉,所以找個刺史當參軍也不算辱沒刺史。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后世諸葛亮的參軍是馬謖,但馬謖生前在蜀漢的地位是不低的,因為他的參謀對象是丞相。
曹操聽說準備把陶謙冷處理調走,倒也沒有反駁,目前看來,這似乎是對穩定人心最好的辦法了,關鍵是要找個比陶謙威望得多的繼任者。
但是,想把陶謙和遼東烏桓都調走,必然會導致幽州武力進一步空虛。
曹操是個素來相信“以斗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妥協求和平則和平亡”的家伙,他覺得這樣一來,懷柔難度就更大了。
于是他再次誠懇地探討:“本初,汝計固可安定人心,但必然會導致幽州在一段時間內武備空虛、暫時示敵以弱,導致后續懷柔更難實施。”
曹操此言一出,不僅袁紹再次陷入深思,連堂下三人當中,都有一人稍稍緊張了起來。
那人便是劉備。
劉備是最擔心“在執行袁紹的計劃過程中,導致幽州軍力出現短暫空虛的真空期”的,因為他老家就在涿郡!
任何在朝堂上袞袞諸公看來可以置換犧牲掉的小利益,在劉備看來,那都是有血有肉的大活人,或者是他的親人,或者是他的同鄉。
劉備一忍再忍,幾乎就要僭越出聲抗辯。
但是李素眼明手快,偷偷拉了一下劉備的手,用壓低到只有他和劉備聽得見、連沮授都聽不見的超低音量安撫:
“兄長稍安勿躁!現在不是犯言直諫的時機。”
劉備深呼吸了兩口,這才暫時壓住了勸諫的沖動。
誰讓他現在還只是個縣尉呢!說了那些大人物也不會聽的,只是表個姿態罷了。
劉備剛沉住氣,袁紹終于像是想明白了如何解決曹操提到的問題,再次拋出了一條計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