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靖話里話外,似乎對刺史陶謙也不大尊敬。
他當年的校尉,是前任刺史郭勛提拔的,只不過郭勛被黃巾軍殺了。所以陶謙對鄒靖沒有任何提拔之恩,這三年里他原本是什么官現在還是什么官。
鄒靖也覬覦過公綦稠的位置,想調動一下,陶謙也沒搭理。
……
敘舊之后,劉備也就暫時返回良鄉駐守。他和鄒靖并沒能閑暇多久,因為張純的騷擾很快就來了。第一次騷擾,甚至是在劉備的烽火臺修完之前三天發生的,當時烽火臺都還沒派上用場。
張純并沒有采取長期、大舉圍攻的持久戰姿態,而是經常一沾即走。
劉備一開始有些不適應,漁陽縣那邊的張南張都尉也不適應。
但雙方各有死傷,尤其是劉備這邊,劉備占據地利,從沒讓張純找到過好處,殺傷交換比至少在五倍以上。
打著打著,劉備也大致摸清了張純的策略:敵軍之所以這么干,跟張純手下的騎兵比例較高,是有很大關系的。
因為三條河道山谷的漢軍守軍,都是沒有城池關隘的,只有簡單的營寨。騎兵不能攻城,但是攻打簡陋的營寨還是不比步兵差的。
至于拒馬、鹿角之類的營寨工事,并不是讓騎兵直接沖上去撞死的,最多只是拖延一下騎兵的節奏和速度,讓騎兵喪失沖擊力。
張純騎兵多,烏桓人多,他就指望發揮戰略機動優勢,調動守軍,所以經常漁陽谷打一下、良鄉谷打一下,虛則實之實則虛之,有些看起來是佯攻的,佯著佯著攻勢就忽然變猛。
有些看起來一開始攻勢很猛、被攻打的谷口守軍都緊急請求援軍了,結果援軍趕到時敵人已經跑了,援軍大多數是步卒,就被張純調動得很是疲憊,怨聲載道。
偏偏還不能大意,因為大家都知道,守軍如果把七八千人馬全部擰成一股繩、拒守其中任何一個谷口,死守,張純全力進攻也是突破不了的。
這樣的地形,哪怕是攻打營寨,你沒五倍以上兵力根本攻不破。
怕就怕虛久了之后實一次,如果張純真集中全部兵力攻打其中一處、而另外兩處救兵不到,那么猛攻一天還是能突破的。
“良鄉到昌平,直線就有六十里,實際上行軍增援還要繞一繞,繞過筆架山,路程就上百里了。昌平到漁陽還有七八十里。咱都是步軍為主,張純這樣前一天打漁陽道、后一天打良鄉道,普通士卒靠兩條腿跑都跑死了,這也不是辦法,久了肯定要士氣低落。”
又一天仗打完,劉備跟張飛在寨中烤著肉溫著酒,就覺得鄒靖等人的穩固防御策略有些不太行。
論殺傷比,漢軍確實比叛軍好得多,一個人起碼換三四個,但關鍵是殺傷的絕對人數不多。可漢軍這邊,糧草、體力和士氣的整體消耗,卻是非常巨大。
“大哥,要不咱過幾日,索性就虛張聲勢,在咱的營寨里多立旗幟,把鄒校尉焦都尉張都尉的旗都立起來!遠遠騙騙張純也好!讓他以為咱這兒始終有大軍駐守,也免得他來騷擾了,讓他直接知難而退吧?”張飛干了一甕酒,如是建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