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不來圍剿你們冀州軍自己看著辦吧。
……
短短兩三天之后,駐扎在河間的魏郡都尉潘鳳、司馬張郃,以及駐扎在南皮的清河都尉麹義,外加本來就在當地的渤海都尉、河間都尉,就分別收到了刺史賈琮的密令:
趕快進攻張舉叛軍!別磨蹭了!張舉已經是強弩之末,戰斗力沒剩多少,錢卻有很多!
四名都尉都有些好奇情報的真實性,但他們很快從本郡大戶的被搶劫損失清單上得到了核實——
這些小道消息太精確了!連南皮、河間最富裕的那十幾戶豪族、家中有什么寶物被搶劫走了都知道!這肯定不是瞎編的!而是張舉真的在跟李素談判想要買路!
臥槽!此時不搶功勞還待何時?
潘鳳、張郃、麹義,全都打了雞血一樣催促本部兵馬北上夾擊張舉的菊花。
——
PS:正式明確一下,周日開始強推,下周五也就是9月25號上架。
然后,這一章還是四千字的,多白送大家一千字,我是一個計策寫完揭開謎底才收,不做斷章狗了。求大家9月25號午后來捧個首訂的場子。
最后,可能是前天的章節里,對于別駕職位的解讀,說李素之于劉虞、等于張松之于劉璋,結果引來了一些不必要的猜測,很多人以為將來根據地就在幽州了。
這里我澄清一下,但不劇透:
歷史上,曹操跟袁紹聊過一段話,相信讀三國的都很熟:
初,紹與公共起兵,紹問公曰:“若事不輯,則方面何所可據?”公曰:“足下意以為何如?”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
這段話,易中天也解讀過,認為曹操見識遠勝袁紹,因為袁紹想來想去都是在糾結根據地,而曹操才想到了要得人和、以道御之。
所以,我也想寫出有境界的三國文,寫出一本真正體現“靈帝死前天下是官場思維,靈帝死后天下才切換到爭霸思維”思想轉變的三國文。
所以我不想糾結于根據地,而是秉持一個原則:大義名分比地盤更重要。
首先,對于真正投奔過的主公、直屬領導,書中劉備和李素都不會下克上,也不會鳩占鵲巢,而是會始終保持天下義士的名聲,損及“義名”的事情不會做。(當然,對于那些暗中相互利用幫助過、但明面上從未有主從關系的,就可以鬧掰,這個不算在內。大家也別亂猜我這句辟謠具體針對誰)
其次,直到漢靈帝死的那一刻,劉備和李素都是最鐵骨錚錚的大漢忠臣,我是朝廷一塊磚,哪里需要往哪搬。只要朝廷遇到了新的反賊,哪怕要劉備放棄目前做太守的根據地,千里迢迢去平叛,劉備也會毫無割據私心地去上任,這一點上,最終的“忠名”也會成為天下楷模。
我說這么多,絕對不想劇透,而是看你們猜得太多了。
所以就留一條線索:靈帝死的時候,主角最后一場為國鋤賊鋤到哪兒,未來正式根據地就到哪兒。在找到那塊根據地之前,不會進行任何不便于移植保密的攀科技種田。
我就說到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