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靈帝要是還能活三年,那簡直就是光武帝和漢明帝之后、天下第三高壽的東漢皇帝了,高壽突破35周歲大關,堪稱醫學奇跡。
……
劉備和李素就這樣悄咪咪在遼西悶頭耕耘、肅清地方,直到年關將近,才差不多把事情搞定。
不過在后方,因為李素消失得比較久,也沒有大張旗鼓給他慶功,一些跟他比較熟又不是很熟的朋友,難免就心里犯嘀咕了——主要是那些學術圈和生意圈的朋友。
因為完全不熟的人,根本也不知道他領了什么任務,也就沒機會為他擔心。
在中山無極縣,甄府的鄉間別墅里,蔡邕和蔡琰父女,最近住得那叫一個別扭——當初李素請他們來時,名義是同修《殿興有福論》,現在書已經修好一個多月了,李素也離開了一個多月了,不知音訊。
雖然甄家很給蔡邕這種當世大儒面子,蔡邕想住多久就住多久,平時請都請不來,天天好吃好喝伺候著,但蔡邕自己會覺得不好意思的。
無功不受祿啊。
所以蔡家父女和甄家人,有機會聊天肯定繞不開李素的話題,他們也隱約知道李素是負有去胡人那兒搞事情的外交事情的,畢竟當初寫書就是為了對張舉搞事情,沒道理有成果了卻不利用。
終于,在臘月中旬的一天,甄家的甄姜等人再找蔡琰玩時,言者無心地吐槽了一句:“蔡姐姐,你說那護烏桓校尉擁節長史的活兒,是不是就是到胡人大營里談笑風生據理力爭啊?如果是的話,那么久都沒風聲,不會兇多吉少吧?胡人不知禮儀,不知道有沒有‘兩國交戰不斬來使’的規矩。”
“你說什么呢!師兄有班超之才,跟他一起著書那一兩個月,我早就看出來了!”蔡琰嚇了一大跳,連忙制止了這種不負責任的不吉利之言。
不過甄姜的話倒也提醒了她,回屋后她就忍不住找到父親。
“爹,我們書也寫完了,在甄家久寄籬下、吃用都是別人家的,也不合禮數。不如去薊縣向師兄辭行,然后回陳留老家吧。”
蔡邕不知道女兒為何忽然想到這事:“但是伯雅最近并無音訊啊。”
蔡琰:“沒有音訊我們可以自己打聽啊,《殿興有福論》賣了那么多,甄家也給了爹那么多潤筆,咱不該再用別人的錢財了。出使異域的活兒本就艱險,如今又天寒地凍的,師兄是個毫無武藝的文士,怎能一直在外?
和帝年間,班超久使西域、都護諸胡,年逾七十,不禁風沙之苦,班昭上奏為兄請命,和帝才命戊己校尉任尚接任西域都護、替班超回朝。如若劉幽州一直使師兄置于險地,于情于理我也當仗義執言,如班昭青史留名。”
蔡邕當然知道女兒說的典故,因為這些年來他本來就在整理材料、想學班固班昭續寫漢史,只是大漢畢竟還好好著呢,所以只能搜集材料而不能成書。
蔡琰也綁了父親不少,所以對本朝歷史太了解了,讀多了就容易崇拜班昭,想要跟班昭一樣成為青史留名的女子。
“罷了,那我們就去薊縣一行,辭別了伯雅就回陳留吧。”蔡邕沒理由反駁,便順水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