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來反省去,他才意識到:一切,還是要怪他爬得太快了!
兩年,確切地說,是二十個月,就從縣尉爬到了太守、雜號將軍!
當然了,在更早之前,他當縣尉倒是也當了兩年多了,但格局太低。
以至于他腦子里還缺乏那根時時刻刻考慮“皇帝對于主動越境殺賊的武官會有多忌憚”的弦。
誰讓他第一次“抗命回鄉殺賊”,還特別收到了靈帝的褒獎,還專門讓涿郡地方以此為由給他舉孝廉了呢,結果劉備潛意識里就有了個危險的錯覺:只要我是為了平叛、為朝廷好,朝廷肯定會支持我。
當他是縣令、都尉的時候,劉虞可以授權他跨縣、跨郡平叛,反正都是在幽州內部,劉虞有這個特批的權限。
可出了幽州,劉虞就罩不住了,烏蘇是最后一個越州殺敵的借口,用完就沒了。
一盆冷水澆下,才讓劉備冷靜地想起了李素當初勸他越境討賊時的本意初衷:
來青州,不是為了占地盤的!哪怕收復了青州再多的郡,也一個都不屬于你!
來的目的,首先只是裹挾人口、挽救一部分誤入歧途的百姓,讓他們擺正位置,去遼東或者帶方屯田渡荒。
其次是趁機招攬東萊、北海、泰山三郡的英才俊杰。
第三是練兵、從青州兵中篩選一部分兵源擴大武裝。
最后是“因糧于敵”,減輕遼東苦寒之地第一年的后勤壓力,用山東的糧食養小半年兵。
當初李素跟他一二三四說得清清楚楚,絕對沒有第五點!
不能忘初心啊!
如今還是漢靈帝沒駕崩的世界,皇帝但凡稍微有點智商,就絕對不會鼓勵“誰主動幫我平亂,我就把他平下來的地盤也封官封給他”,那是取亂之道。
因為皇帝知道,只要他“追認”了一次,那第二天全天下的州牧太守將軍,都會主動攻擊隔壁的反賊以擴大自己的地盤。
當初劉備“棄官殺賊”是可以鼓勵的,因為你得先棄官,你得先給朝廷好處,皇帝巴不得你棄官后他重新提拔你、再把人情恩惠賣你一遍。
這兩件事的政治邏輯是截然相反的。
天下的邏輯是分幾個階段的。
188年就是皇帝讓你去哪你就得去哪的威權世界。
露出絲毫在沒有旨意授權的情況下、自發靠武力拓展地盤的想法,都會直接被打成反賊,遭到天下共誅之,之前多少忠義的戲碼都白演了。
以劉備的智商,他只要注意到這一點,就不會產生試圖割據青州的妄想。
從另一個角度說,要是這種妄想行得通,天下也不該是曹劉孫來三分了,而應該是盧植、皇甫嵩、朱儁三分——他們這些年為朝廷收復的地盤,哪個不比劉備多?你劉備算老幾?
要到190年,天下才進化到第二階段邏輯:你可以借著討董的旗號搶地盤,但僅限于搶董卓直轄的地盤和親董地方官的地盤。而討董諸侯之間內戰依然是不行的,會犯眾怒被天下群起而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