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此計多少有揣摩朝廷潛例的嫌疑,我要是在表功奏折上這么寫,豈不是成了我們在揣摩朝廷的任官擢黜之道?這些話是不好明講的。
既如此,我與劉將軍就只領正面殺敵破賊之功,這離間計的功勞,反正在我們的立場上也無法吹噓,就成全了先生吧。先生身為泰山郡丞、明了泰山各路賊寇內部矛盾、恩怨糾葛,所以在知道劉將軍將與烏蘇決戰之后,星夜使計反間了臧霸。
此計如果是出于先生之口,那就是先生‘揣測臧霸會相信劉將軍會從這個角度擔心被朝廷忌憚’,是臧霸以小人之心、信君子之腹,而非劉將軍內心真的如此想。而先生也能在死前收獲一個離間賊寇、使其中一些賊軍反正的定策之功,豈不是兩全其美?”
李素這番計謀,彎彎繞聽起來有點多,正常人可能要多捉摸一會兒。
但諸葛珪和劉備,倒是先后反應了過來。
妙啊!
這樣一來,劉備就是“一心只想殺賊報國”的形象,從頭到尾都沒想過“如果烏蘇死了后我不退兵,朝廷會不會猜忌我”的問題,真正是“心神無二,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
是諸葛珪提醒臧霸、如何才能把劉備逼到“不退兵朝廷就會猜忌他”的境地,臧霸才想明白的。
劉備淳樸,諸葛珪聰明,臧霸小人。三方人設各得其所。
這個傻,劉備和李素值得裝,裝得大智若愚!
一陰解三結。
諸葛珪思前想后,最后報之以目瞪狗呆:連這一層,李素都提前想到了么?
“李校尉之謀,真乃……吾無憂矣。還請李校尉在我死后,收瑾兒當個文書幫辦,允許亮兒拜您為師,珪死而無憾矣。珪這便上遺表,詳述泰山破賊之功內幕,定然叫各得其所。”
說著,諸葛珪居然精力都回光返照了一些,拿起筆來草草如飛,把他如何設計臧霸、有離間叛賊之功、而劉備李素又如何在正面戰場運籌帷幄、在雙方各自沒有通氣的情況下,靠著天然的靈犀配合擊破賊軍……大略寫了一遍。
李素在旁安慰:“兩位公子,我會視之如弟,為師還是勉強了些。這樣吧,素讀書只觀其大略,對于經義細微之處,并不考究。我看子瑜賢弟文章經學倒也工整,就留他在身邊做西席。
恰好遼東糜子仲,也將其子糜威托付于我教導,我也無暇授課,唯恐誤人子弟。那糜威與諸葛亮年紀仿佛,就都跟著子瑜賢弟學日常文章經義、諸子百家。等先學上三年,這些學完了,要學以致用時,我再親自指點。”
諸葛瑾諸葛亮,在父親死后守孝也得守三年。
李素也怕過多干預諸葛亮的成長會讓諸葛亮跑偏,所以最穩的辦法就讓他和糜威一起跟著大哥學基本功。讀三年書再談別的。
諸葛珪眼神中閃過最后一絲高光,靈臺空明地一笑:“遼東麋子仲派子請李校尉教導?怕也是質子吧。呵呵,李校尉倒是爽快人,知道我快死了,連這些話都不避著我。
好,有這話我就放心了,李校尉,勞煩您請我那些不肖子女進來吧,我最后交代他們幾句。”
李素這才把那些不能聽少兒不宜談話內容的少年少女帶回來。
諸葛珪也很仗義,不該在孩子面前說的秘密一句都沒提,只說:“子瑜!李校尉肯給你俸祿,聘為西席。往后三年,你就教導弟妹們,以及糜竺的公子糜威一起讀書。三年之后,能否出仕,就看你自己是否長進了。”
說完,諸葛珪一一摸了孩子頭發,欣慰斷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