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歲的劉備,此前缺乏對朝廷中樞政治斗爭的敏感和戒心,也是不足為奇的。
誰讓他太年輕,從來沒做過哪怕一天京官呢。
這也導致歷史上后來劉備一輩子的全局治理經驗上,跟曹操相比,始終是不如對方全面。(但劉備也有優勢,就是他更接地氣,吃過苦知道底層需要什么)
正所謂“絕知此事要躬行”,這種短板必須親自經歷過才能補上,不能指望謀士跟你說說注意事項就能聽進去。所以哪怕李素再勸,也是不能代勞的。
要做一個好的開國之君,扎根地方干過基層,吃過苦,站過朝堂看過全局視野,這三點都不可偏廢,見識越全面越好。
幸好,如今也不算晚。
連續被諸葛珪、李素勸諫;又被焦和潑臟水、被鄭泰警告后,四重洗禮終于讓劉備端正了態度,做好了進京的思想準備。
不求做多久京官,至少暫時展示出自己的“絕無野心,一心為國”,讓朝廷考察考察清楚,以待天時。
有李素的運作,相信幾個月就能出獄哦不是重回地方的。
劉備從來沒有發現,自己變得那么珍惜他留在地方上的每一天,想趁著李素回信之前多做點事情,把當地的工作安排妥當。
……
李素跟著鄭泰走后的第三天,劉備就親自帶著張飛,態度非常殷勤懇切地飛馬趕回北海郡與東萊郡交界的不其山。
原本對于“招募東萊、北海各地賢才”,劉備是沒那么上心的,也不一定親自做。畢竟這些鄭玄門徒也不是后世諸葛亮那樣的“大賢”,不配被屢次親往求見。
但時間倉促,只好放低身段了。
留在北海的東西,都不是自己的,必須組織好隨時“轉運”的可能性。
不其山位于膠州灣正北,也就是后世青島嶗山西北面的群山。劉備之前已經派兵來這兒保護,還送了幾百石糧食和蔬菜果肉、布帛百匹,改變了鄭玄門徒因為兵荒馬亂買不到糧而饑餓潰散的命運。
鄭玄教書的地方,是一處山谷中的竹籬大院,屋舍簡陋,劉備策馬來到院門,找人通傳:“度遼將軍、襄平鄉侯、領遼東太守劉備,特來拜見先生。”
鄭玄很快就親自出迎:“山野閑人,蒙將軍枉顧,實不敢當。將軍平賊救民,使一方重歸安寧,此間百姓已傳頌多時。”
鄭玄也知道劉備來青州有些忌諱,所以很上道地稱呼其“將軍”,突出度遼將軍的身份,淡化遼東太守。
劉備連忙謙虛:“鄭公與盧師同受業于馬融,備又受業于盧師,豈敢當此禮遇。保境安民、為國殺賊,乃為將者本分,何足掛齒。”
張飛在背后也連忙拱手,試圖套幾句近乎。
可以說,歷史上真實的“三顧茅廬”,如果劉備非得帶個義弟一起,那多半也會選擇帶張飛,不會帶關羽。誰讓關羽對于名士的態度遠遠比張飛更不耐心呢。
如果真有誰看到諸葛亮睡大覺想燒茅廬,那也得關羽來發這個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