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講究的人家圖便宜,連鹽水吹都省了,直接用河水吹。面漿也未必灌白面——楊家這是講究,今日灌的白面,聽說坊市上賣的最便宜的,十五錢一碗的面肺,那是拿山上橡樹的果實磨面灌的。
那橡樹果實往年倒也有饑民直接拿來吃,非常粗澀難咽。沒想到右將軍寫的《農政要術》里面,居然還有記載橡實的吃法,拿來跟粗麥一樣,放在汲水翻車牽引的石磨上,磨成面,也能拿來和著吃,還能麥面和橡子面摻在一起和面。
只要摻得少,橡子面占三成以內,基本上吃不出來粗澀味,也能省點白面。尤其最近這幾日,吃面食的公卿都帶頭摻橡子面以示儉樸,簡直越來越多,誰讓右將軍都親自吃橡子面了呢。”
杜畿之兄說著說著,語氣里不乏對李素演戲的不屑,但他也不得不承認李素確實親自帶頭示范吃苦了。
雖然李素吃的面里,橡子面和白面的比例其實是一比九,但他對外宣稱都是“至少摻三成橡子面”。
京兆尹都這么帶頭節約糧食了,其他兩千石以下的官好意思吃純白面?
漢末的農民對于可食用的本土物種的開發程度還比較低,至少遠不如明末那種連“觀音土”都開發出來的內卷程度。秦嶺山上還有大片大片野生的橡樹,就沿著山區邊緣采摘一下,都能找到一些原先被人忽視的難吃果實。
其實李素也沒刻意追求這種“低配版神農氏”的歷史功績,只是到了眼前發現有可為,就順手為之。后世的面肺本是蘭州一帶的特色小吃,災荒之年,長安周邊的百姓也能接受這種口味。
客人們吃過了白面面肺之后,又嘗了楊修家提供的胡椒羊雜湯、涮毛肚,雖然看著食材粗鄙低賤,但關中人的脾胃倒也能適應這種口味,把心理因素層面的抵觸排除掉之后,還是可以做到真香的。
不一會兒,客人們就嘖嘖稱奇,半推半就地接受了這些低賤的食物——至少是那些家里還有點錢,原先沒響應李素號召的客人,現在才來嘖嘖稱奇。要是家里本來就窮,李素沒號召就自己頂不住吃雜碎了,那也沒什么好驚奇了。
除了湯菜涮菜之外,楊修還提供了炭烤的雞肋排作為小點心,和呼廚泉那兒賣來的牛羊奶制品作為餐后甜點,每樣東西都不貴,看似節儉,口味卻不遜色。
“大王如此明察、府尹統籌有方,關中百姓足以安度荒年,鼓腹謳歌。”
杜畿、韋晃等人紛紛向劉備表示,回去之后也要學習楊行令的高風亮節,在韋家杜家內部厲行節儉,與貧民同甘共苦渡過荒年。
杜畿還現場作賦一首,盛贊漢中王體察民間疾苦、右將軍亦有神農之風。
……
世家和朝臣們贊譽的同時,劉備卻是絲毫沒有飄。他等杜畿吟誦完贊美賦后,捋髯微笑地說:
“大家的心意,孤已經明了,不過,但愿大家不是說一套做一套。在咱勠力同心共度時艱的時候,有些人卻是不消停呢。孤今日正好讓大家見識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