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聽了暗暗點頭,看樣子諸葛瑾在他介入之前,就為了產能調整、節約和充分發揮民力做了很多工作了。能想到根據軍工與民用產業的季節性產能需求漲跌而調度配置,已經是非常聰明和勤政的行為了。
要是后世的顯卡廠商也能這么勤政,在礦難的時候把富余產能拿來多生產一點顯卡囤著、等礦潮的時候保障供應賣給玩家,民用挖礦兩不誤,那該多好呢。可見黃仁勛還不如諸葛瑾有人性。
李素好奇地追問:“那張裔那邊后來是怎么調整的?他需要在農閑的時候用更多水車鍛造兵器么?還是想出了什么新的兵器?”
諸葛芷想了想,招呼自己的婢女過來,吩咐了幾句話,讓婢女去拿了一些金屬半成品過來,然后介紹給李素說:
“張校丞倒也勤謹,他聽說可以在冬天撥給他數倍的水車用于鍛造后,就琢磨有哪些確實需要更多鍛造動力的精良兵器,可以精益求精的。然后他就有了個想法,想把如今武將用的魚鱗甲,也用鋼質胸甲的鍛造法,用水錘一次性鍛壓成型甲片。
不過試了之后,他又發現魚鱗甲要大規模量產實在不易,因為就算借助水力鍛錘鍛打甲葉,也只是把甲葉的鍛造速度明顯提升了,而每一片甲葉還要手工用錐子打孔、用堅韌的麻線墜連縫制交疊成魚鱗甲。
所以軍中安排不出比原來多得多的鐵匠給甲片打孔,魚鱗甲的需求總量依然不能上漲很多,也造不起,反過來也就用不掉太多的水車鍛造產能。
后來,張校丞似乎是獎勵工匠、集思廣益,大伙兒合力琢磨了一個新的思路:想看看能不能用水錘,一次鍛壓成型一個異形的甲片,自帶鉤角。要每一片形狀完全一樣,可以一錘鍛成型,然后甲片與甲片之間用鉤角互相嵌合,省去打孔和用麻線縫制交疊的損耗。
若是能夠最終做成,而且防御效果不輸魚鱗甲,那就可以不依賴打孔工匠,有多少水車就能海量鍛造甲片了。找點不太熟練的普通工人,負責最后的拼接插合、再在內襯上用小錘砸平縫上皮面就能穿了。”
李素聽到這兒,心中陡然一喜:這不是宋、明才漸漸成熟的山文甲了么?
山文甲這種東西,他后世在逼站和抖音上也是看到過UP主們炫耀的,知道大致是怎么造出來的。
山文甲如果做得好,防御力肯定是不比魚鱗甲差的,又能兼顧魚鱗甲的靈活。而且山文甲每一片甲葉都是跟相鄰甲葉雙向嵌合的,不存在甲葉外翻、被貼著甲劃割的刀槍扎中縫麻線的縫、導致甲葉被挑落的問題。
從生產方面,山文甲最大的優勢就是不用在每一片甲葉上打孔,也不用縫了。
缺點則是如果甲葉造型模具設計得不好,容易導致要么甲葉主體太粗大、相互之間無法扣上。
要么甲片太細小,雖然可以相互扣上,但留出來的縫隙空檔太大,以至防御力下降到類似鎖子甲的程度、縫隙之間有可能被箭矢的鋒鏑刺入。或者被針頭、槍尖、狼牙棒上的小釘子趁虛而入。
可以說,山文甲是否成功,關鍵就在“開模”的環節,沖壓模具開得好,才能兼顧既做到防御比魚鱗甲強、生產工藝也比魚鱗甲省掉兩道工序。
李素連忙問道:“那張裔做出來了么?他的想法挺不錯的。”
諸葛芷把面前一個小盒子給他看,里面有幾十片甲葉的樣品,其中一部分還嵌在了一起,看起來相互拉扯的強度確實不錯。
李素一看,就惋惜地說:“這張裔幾何沒學好啊!他應該請教阿亮的嘛。開模開成這樣,扣倒是扣上了,根本不合縫。就這‘平面鐵蒺藜’一樣的人字形三角鐵鉤,也好叫甲片?造出來的成品縫比鎖子甲還大,鋒鏑輕松從縫里射進兩寸深。算了,我等此間事了,親自去犍為看看,他怎么開的模具。”
諸葛芷聽得暗暗心驚:使君干啥啥不會,但看別人做出來的東西,橫挑眉毛豎挑眼的本事倒是很毒辣,總是一句話就能說出別人干得不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