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的理由有三,信中是這樣寫的:
首先,此前之所以能光復交趾、合浦等地,關鍵在于利用了漢軍的水運優勢,解決了長達一千五百里的奔襲戰的后勤保障。
要不是趙云的部隊前面一千二百里能走珠江,只有最后三百里不得不走諒山山區,趙云的部隊根本到不了龍編。要不是顧雍籌糧、高順運糧走紅河直插龍編,為最后的決戰補給,勝利也同樣遙不可及。
現在交趾之戰結束了,繼續往南追擊的話,就會遇到一個尷尬的問題:漢軍控制區內的所有河流,都無法流經九真郡全境。因為九真和日南那兩個郡的轄區都是非常狹長的,就跟后世的越南中部地區國土一樣。
后世越南和老撾、柬埔寨之間的國境線之所以如此分布,就是因為中南半島上在這三國邊界有一道山脈分水嶺,叫長山山脈。
這樣的地形,魯肅地圖上也看了,大部分河流都是突破長山山脈后直接注入大海了,不會在越南境內南北向流很遠。這就導致此前漢軍可以倚仗的內河小船航運沒法用了,你得把船從紅河口就開進海里,然后沿著海岸線南下,走海路補給。
這樣一來,就又回到了“船型不對口,海軍力量還不如林邑國”的問題。
許多人或許會奇怪:當時越南猴子的海軍怎么可能比大漢還強呢?他們的造船技術難道會牛逼嗎?
這個問題不是這么想的,而是當時越南南部地區的文明,因為他們千百年來的生長環境,他們沒有內河航運,他們所有的船造出來就是服務于沿海航行的,專業對口。
那么狹長的沿海國土,注定了當地人是有一定的海洋文明思維的,跟漢人思路不太一樣。
退一萬步說,就算承認海軍一時不如越南南部人,也沒什么大不了的,知恥而后勇就好了嘛——
后世對越反擊之后,80年代在西沙摩擦了那些次,好多都是華夏人開著小船甚至內河小炮艇跟越南南方的大軍艦作戰的。等后來重視了、給海軍投入了之后,還不是立刻就反過來秒殺摩擦。
魯肅很清醒,以劉備陣營目前在南海的海船建設水平,“離河入海”確保后勤,風險太大了,一個不慎,就可能讓部隊糧道斷絕。
而九真郡日南郡反正那么窮,只要堅定了態度,表示一定會拿回來,稍微隱忍一下等海船建設好了再去,也沒什么大不了的。
同時,導致趙云無法繼續進攻的還有最后一個非常重要的理由——現在已經是正月初了,寒冬已經過去了,馬上就要開春!趙云的部隊卻越走越南,軍中熱病和毒蟲叮咬導致的血液傳染病肯定也是有暴漲的趨勢了。
這種情況下絕對不能再讓荊南籍貫的士兵繼續南征,一定要讓這些北方人回來修養,哪怕將來要再南征,也得訓練好交州本地籍貫的士兵擔任全部主攻任務。荊州兵最多在船上當海軍,不上岸不深入山區雨林。
魯肅的信快船快馬花了十天左右,火急火燎送到趙云那兒,已經是196年的元宵節了。
趙云拿下九真郡治胥浦縣后,也確實發現了繼續南下的困難——胥浦縣之所以還能打打,主要是這地方離開紅河三角洲還不遠,漢軍的短途水路補給還能夠到。
這地方大約只是在紅河最南側一條支流入海口以南八十多里,相當于后世越南的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