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玄是江陵賢士家族“馬氏五常”的老大,他和二弟馬康都已經成年,是前些年關羽攻打荊南夷陵、武陵的張羨、金旋時就來投奔的人才。也就是跟著董和、向朗、李嚴那批當地人一起來的。
或許是脾氣比較相投,用得順手,所以馬氏兄弟被關羽留下當了幕僚,帶著到處跑。而把董和、李嚴、向朗那些人留在荊州當地,后來跟了趙云混。
關羽剛平荊南時,只有馬玄出仕,過了幾年后馬康成年了也做點文職工作。歷史上關羽就跟馬良關系不錯,他也喜歡任用這些“不算名門世家,但自學成才的讀書人”,不過現在馬良還比較年少,至少還要五六年才能出來做事。
此刻,李素看諸葛亮進來,就誘導關羽又說了一些馬超、王平分別平定北地郡和湟中地區的情況、敵情、戰前準備。等關羽詳細介紹之后,李素就轉過來考校諸葛亮:
“阿亮,機會難得。現有湟中數部氐王,心懷猶豫、抗拒朝廷,你覺得王子均該以何種方略平定才好?另外,馬伯起討伐銀川羌人和南匈奴,你覺得有什么該注意的?不要怕說錯,如今還有我和前將軍為你把關。”
諸葛亮倒也不怯場,把剛才聽到的情報都梳理了一遍,侃侃而談:“要臣服湟中氐人,關鍵還是應該利用去年在蘭州之戰中、被水淹三軍的氐王楊千萬的仇人。
去年楊千萬部眾萬余人,在蘭州之戰中被關將軍淹死、殺傷大半,剩余三四千人也都被俘虜淪為苦役。
按照剛才提的那些軍情,如今湟中各部只是心存僥幸,都想裝作對朝廷的招攬之意不聞不問。仗其險遠、覺得朝廷大軍難以常年駐扎約束。但是,要逼迫他們歸附,沒必要真的讓王子均常年駐兵,還可以以種棉之利和互市之利引誘之。
比如哪個部落先臣服,就給他們棉花種子——肯定有些部落會抱著‘等棉花普及了之后,肯定能從別的渠道得到棉花種子’的打算,所以覺得不急著歸附。那我們就進一步資助他們的敵人,以先投降部落攻擊后投降部落。
當然,此法雖然可以短時間內讓氐人互相撕咬,便于我們統治,但也要提防長此以往、一旦湟中各部落兼并統一后,團結一心抗拒朝廷。所以,從長遠計,朝廷常駐軍隊于湟中、確保其分化監督,還是有必要的。
所以關鍵在于如何讓常駐的部隊不至于形成財政負擔——我以為,可以設置官營的商隊,或者給駐軍繳納護航費的民間商隊,以商養戰,壟斷湟中棉花羊毛的對外貿易,統購運到蘭州供官方的水車紡紗工場加工增值。
另外,我看先代地理書志,言湟水盡頭翻過龍夷山,有諸多鹽池鹽湖。涼州各地都缺鹽,益州的井鹽和河東的池鹽運來都非常昂貴。本地雖然偶爾有小型鹽湖,產量卻不高,也是對涼州人口繁衍一個限制。如果把湟源鹽湖開采起來,以駐軍護航,則兵馬常駐也不會給朝廷增加財政負擔。”
關羽越聽表情越凝重,最后磚頭問李素:“他說的那些‘地理志怪’雜書,是你寫的?”
李素兩手一攤:“我哪有空寫那么多,地理書我就寫了本《大江正源考》。不過阿亮這人讀書就是這樣的,他讀了一本書之后會去找一堆東西發散開來對照著看,知道的東西比較多也很正常吧。”
說句實在話,李素自己也很清楚湟水源頭翻過分水嶺后,就是青海湖流域了,當地除了青海湖本身就是咸水湖外,還有很多小的鹽湖,濃度極高,只要運輸解決了,確實很值得開發。
不過李素從來不會吧這些零敲碎打的地理知識點寫成書,這些東西其實漢朝的時候已經有人知道了,看書很雜的天才都知道一點,也不奇怪。
只能說諸葛亮這人比較善于聯想,把不同門類的事務知識聯系起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