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歷史上陶謙后期的三任別駕分別是王朗、糜竺、陳群。陳群原本應該是陶謙病危時才上位的。)
后來因為曹操徹底攻滅徐州,跟徐州官員結下了深仇大恨,陳群和很多其他官員就逃難往北投奔青州的袁紹陣營。從這個資歷上來算,陳群倒也有巴結許攸、提出變法建議的機會,只不過主要的定策之功肯定得讓給許攸這樣的老資格前輩。
袁紹沒有曹操劉備諸葛亮那樣的“唯才是舉”魄力,而且袁紹本來就是世家大族的利益代言人,他接受這個東西再正常不過了。
九品官人法對于世家大族有多大的吸引力、能換來世家大族對提出這個變法的諸侯多大的支持力度,這個不用多說。稍微了解點三國的人都知道,說多了純粹灌水:原本曹丕都是靠著這個改革贏得了門閥世族支持他代漢稱帝了,殺傷力能不強么。
但李素是后世來人,他知道這玩意兒在導致階級固化、世家壟斷做官方面的弊端,是完全不亞于崩壞后的察舉制的。
在李素心中,他最希望的人事制度改革當然是一定程度上向科舉制改良演變,最好是介于唐宋之間那種科舉。不用跟明朝那樣刻意考慮平衡而壓制考試內容的實用性,那樣也容易實現些,阻力也小。
只不過這種改革終究太得罪人,加上之前劉備的勢力也不夠大,所以李素跟隨劉備多年,變法始終集中在稅賦方面,沒有去妄動人事選官制度。
沒想到袁紹在預感到皇帝可能要三長兩短了,趁著中央朝廷還有最后一點價值,搶先把這個討好天下世家的美名給占了。
袁紹在這個節骨眼上來這么一下,要是皇帝沒了,天下其他的搖擺勢力要選邊站隊,到時候有多少勢力會因此對袁紹更有好感?
李素心念電轉,也不分析細節,先憑著他多年在劉備這兒積攢下的信用,說道:“袁紹既然可以‘持重觀望’而遲遲不推行‘租庸調輸’變法。我們也沒必要立刻對他的‘九品官人法’表態。
我知道這東西對天下世家大族的誘惑有多強,也不能正面反對,觀望幾個月吧,而且不能以反對的名義觀望,要以尊重祖宗之法、看看有沒有別的辦法改良察舉制的名義,來觀望——大王以為如何?大王若是信任臣,就頂住壓力,等袁術之事了卻,再從長計議。”
李素很清楚,表示“不學習袁紹”,絕對不能用“我想另起爐灶搞一套更激進的東西”的姿態出現。必須打折復古持重的旗幟,實際上慢慢夾帶私貨,這樣天下世家大族人心的傾斜才能被暫時緩解。
劉備想了想,如果李素是明確反對,那他肯定得再找荀攸鐘繇等人商議,才能決斷。而李素言之鑿鑿只是讓他暫緩表態,這種程度劉備還是可以直接接受的。
大家都合作了整整十年了,李素的信用值得劉備在這種程度上偏聽偏信。
劉備只是有些不解:“看來伯雅已經看出此法的玄機所在了?不管用不用,今日只有你我,你說說你對這個九品官人法的優劣是怎么分析的?說實話,孤一時倉促,還沒看太明白——
這不就是跟察舉制一樣,由選拔者說了算誰能當官誰不能當官么?比賣官肯定是好多了,比現在這種諸侯自己一言專斷,似乎說不出明顯的好壞,但若是遇到諸侯是個庸主,有個九品官人法,也好過讓那些豚犬用人。”
李素:“大王所見甚是,我并沒有說九品官人法完全沒有可取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