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也不如之前被別的權臣挾持時那么軟弱,居然變得剛烈、想要徹底拒敵于河南尹之外。
權臣不權臣,懦君不懦君,成何體統!
最后就走一步看一步到了如此尷尬的境地。
心煩意亂又激動了一會兒后,袁術轉身坐在御座上,難得誠懇地追問剛剛跟在身后的楊弘和閻象:
“事已至此,下一步該當如何?來都來了,如果確實得罪了天下諸侯,要不索性以為先帝報仇之功,稱帝?”
楊弘、閻象聞言大驚。這時候要是稱帝,那就完全只是過把癮就死了,這是因為知道搞砸了,所以想要破罐子破摔,好歹不枉此生?
閻象艱難勸阻:“陛……主公,原先的計劃不是如此的,就算天下諸侯相信了先帝是直接死于董承劫持之手,可我們畢竟不如原計劃中那么干凈。肯定會有諸侯說‘如果我們當時網開一面,放董承離開,先帝就不會死了’。
這樣的為先帝報仇之功,怕是不足以支持稱帝。而且天下強勢的劉姓宗室還有不少,此刻傾覆漢室,必然被各方圍攻。
還不如盡量想方設法詐稱先帝被董承殺害之前,彌留之際曾留下口諭,以天子無后為由,傳位給某個外鎮宗室。或劉和,或劉備,或劉表。
如此,以如今各方諸侯之野心,沒有被這個遺詔傳位的那幾方,肯定會宣揚此口諭遺詔為偽造,不予承認。但被這份遺詔傳位的那一方,肯定會拉攏我們,跟其他拒不奉詔的那些諸侯廝殺。如此,我們才能逆境求存,得到發展。”
袁術眼前一亮:對啊,天下諸侯是否相信“先帝是董承殺的,他是給先帝報仇”,其實關鍵根本不是在于證據是否確鑿。
證據是肯定不確鑿的,都殺人滅口殺干凈了,死無對證。
這個問題的關鍵,是看諸侯們愿不愿意相信、相信了之后對他們有沒有好處。只要愿意,目前這點遮羞布是夠用的。
不過真要是用了這一手,也就意味著他袁術短期內是失去了代漢稱帝的資格了。下次還得再找機會,再有重大的功業,讓他有借口“天下唯有德者居之”。
罷了,先放棄稱帝吧。
袁術拍板道:“一會兒卯時三刻,讓還留在雒陽的群臣全部上朝,我以監國攝政,派公卿到劉備、袁紹處接觸,看看他們誰肯接受‘先帝遺詔’,誰接詔的時候肯私下里許給我們的好處多,再正式給他們一份遺詔!”
……
因為信息傳遞的延誤,各方諸侯都是在皇帝遇害后數日,才陸續得到這個勁爆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