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她也承認那些東西似乎確實更適合下水,也就偷偷做了,趁著有時候旁邊有帷幕遮擋、只有李素看見的場合穿穿。
別想歪了,李素也沒干多驚世駭俗的事情。他知道漢末的文化接受程度,最多也就搞出點比交叉吊帶型死庫水、稍微再放得開些的東西罷了,因為那個跟肚兜的差異還不算大,胸以上其實就是肚兜。
比某尼那種下作的東西,李素是絕對不可能誘導妹子去發明的,他是有原則有底限的人。
……
逍遙爽樂之余,李素在交州這些日子也不是不干正事——他此來的公開目的,是帶著諸葛亮來督導魯肅的南海造船廠造福船的,所以這個正經事肯定不能丟。
諸葛亮比李素更自覺一些,每天享受海灘假期吃椰子,讓他挺過意不去,所以也不時跑一趟船廠。
加上他們一行抵達之前,其實諸葛亮已經提前派使者把他研發的“福船”等比微縮木頭模型送到魯肅這兒了,所以福船的前期開工準備工作,早在李素諸葛亮抵達之前一兩個月,就已經開始實施,所需的木材型材也大部分提前加工備料了。
諸葛亮只是最后組裝拼接環節需要督導一下,順便解決解決試制過程中發現的新問題,沒多少活兒。
上元節后沒幾天,南海造船廠的第一條福船就正式下海了。李素也結束了渡假,前往船廠視察新船。
李素來到番禺的南海造船廠時,諸葛亮和交州布政使魯肅都已經在了,他倆最近聊得還挺投機。
這船廠本來就是從去年上半年開始,魯肅組織民夫工匠籌建的,下半年船廠造好了,料也備好了,才開始造新船,剛好沒耽誤時間。
諸葛亮一來就能上手解難題,自然對于“打輔助”的魯肅頗有好感,覺得這哥們兒合作起來順手。
魯肅一見到李素,就真心誠意地感慨贊美:“伯雅,你看這新船如何?之前小尺寸的已經做過海浪實驗了,確認沒問題,才按那個結構放大造到十二丈長,真是宏偉啊。
我也算世居東海之濱,見慣了大船了。當年在徐州,沿海的船最多五六丈長。后來糜子仲家的大沙船做到八丈,又聽說顧元嘆、李德昂在永昌郡造的龍骨船能到九丈以上,不過終究是不如咱如今這個了。”
李素對于這條福船的指標當然不陌生了,畢竟諸葛亮設計的時候就已經算過上報過了。魯肅此刻感慨,不過是最終看到成品的時候,忍不住驚嘆一下。
而這船之所以可以造得更大,也是因為龍骨技術又有了改良——四年前,在永昌郡怒江流域,為了造能在怒江和印度洋里航行的河海兩用船,李素點撥了李恢引入“龍骨”結構。
不過那時候的龍骨,還是沙船系的“平面龍骨”為主,也就是只在船底全面搞龍骨,船兩側的肋骨和龍筋還是比較簡陋的。
這一次因為做成了徹底狹長尖底適合破浪的福船,水線以下的濕舷和斜底部分對水壓的抗壓要求也提升了。為了確保船只的耐用度和適航性,自然要把“立體龍骨”設計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