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兩地相距不過十幾里,騎兵還不是瞬息就能沖到。
一路上侯成還讓士兵們趁機放火,把城外碼頭附近已經逃空了百姓的市鎮全燒了,進一步制造混亂遲滯諸葛亮的援軍整隊應戰。
……
或許有看官會奇怪:湅水岸邊的四個縣城,其中蒲坂、解良、聞喜都是緊貼著河建城的,為什么偏偏這安邑縣城偏偏要往河的南岸再往南偏那么十里地建城呢?
而且建城位置交通不便不說,居然還在城外有繁華的市鎮和碼頭,把這些市區也用城墻包裹起來不好么?為什么放在城外?
安邑城的這種特性,其實也是有很深的歷史機緣的,主要是當初春秋戰國之交、三家分晉的時候,智伯掘水淹趙家的都城晉陽,當時智伯就跟魏恒子韓康子吹牛:原先只知河水能像城墻一樣成為保衛國家的屏障,沒想到也能淹城滅國。
安邑和平陽當時恰好是韓魏兩家的都城,其家主聽了智伯的無心之言后就嚇住了,后來促成了他們反水聯手趙襄子滅智、三家分晉。
人總是對最近的一次教訓特別敏感,三家分晉完成之后,安邑和平陽這兩座如今屬于河東郡境內的城池,就在戰國幾百年內、漸漸移址改筑到離河遠一些的高處。
所以湅水流域只有一座安邑是不靠著湅水的,汾河流域也只有一座平陽是不靠著汾河的,這都是犧牲交通的便利性來換取國防戰略安全,防止被水攻滅國。
魏國最后遷都所至的大梁就沒有吸取這個教訓,結果秦滅六國時不就被水淹泡塌了大梁城墻而亡國,乃至一兩千年后李自成破開封時還是放黃河水淹塌城。
這些歷史掌故和緣由沒必要說太細,反正侯成魏續這些草包也不讀史,他們只是看地圖直接找現成答案,覺得安邑城與湅水河之間這段距離可以做文章截擊一下諸葛亮,那就截擊唄。
侯成出馬,魏續守家,并且視情況接應,分工非常明確。
燒了一些安邑碼頭市鎮的建筑后,侯成的騎兵覺得諸葛亮上岸立足未穩,想半渡而擊試探一下。
可諸葛亮是何等樣人,做事非常穩妥,要上岸行軍那也是先讓張任帶隊少量人馬嚴密列隊、分批上岸交替掩護前進。在確保絕對安全之前,是不會離開船隊掩護射程太遠的。
加上侯成在幾里地外的時候,諸葛亮就開始讓張任整兵嚴陣以待了,侯成面對的只是刺猬一樣的長槍陣和推車上的連弩。后面沒上岸的弓弩手也都躲在戰船垛堞后面張弓搭箭。
同時,諸葛亮還靈機一動,吩咐張任:“敵軍敢來沖亂我軍,想必不知我軍虛實,你上岸后只許打你的旗號,吳班典韋的旗號暫時別暴露,就讓他們以為只有你一軍來援。”
張任領命,表示一定執行。他也能理解,諸葛亮這是臨時想趁著敵人的誤會,進一步隱藏實力引誘敵人冒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