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忍不住勸說安撫:“先生勿驚,不是聽說劉備派關羽偷襲雒陽時,就已經在準備登基大典了么,之前的情報,也多言李素、荀攸、鐘繇等人俱在長安,事多繁雜。
劉備派出這支援軍時,河東尚未遇襲。這等日常換防,怎么可能派李素這樣的重臣來?我可是聽說,上個月驃騎將軍讓陳孔璋檄文譴責袁術稱帝、首倡必譴之后,可是派人假意去長安給李素冊封。
以燕王名義許諾,說燕王登基后封他為少傅。使者也確認了李素在長安。這樣的重臣,不會執行那么渺小的任務的。”
張遼這番話里,倒是還涉及了一個頗為逗比的小趣事。原來,上個月袁紹引用了殿興有福論為劉和登基稱帝造勢后,為了顯得更加體面,無聊給李素遙封許諾。
這事兒吧,其實袁紹也知道李素不會來做官的,但他禮賢下士的姿態要擺,類似于歷史上后來那些王朝改朝換代之后,都要給孔子的封號稍微換一換。其他前代那些神仙化圣人化的人也要換個爵位封號,顯示新朝新氣象嘛。
李素是論證了劉和、劉備正統性的人,當然也要做做樣子(類似于關羽在宋朝就換了八個封號,元明各換兩次,清朝也換了十次,區別只是在于李素還活著)
據說袁紹的使者派到長安做樣子的時候,被劉備聽說了,劉備倒是也沒斬使,只是輕蔑地嘲諷了一頓:小氣!還封什么少傅,明知道伯雅不會跟你走,直接封個太傅好了,做夢都不舍得做大一點。
李素當時也在場,聽了這話有些別扭,總覺得跟四百年前劉邦說“封什么假齊王,要封就封真齊王”的口氣差不多。
幸好形勢不同了,李素的人設也不同。
這些插曲便不多說,只說賈詡聽了張遼的提醒后,才收住了內心的恐懼,趕緊恢復冷靜的姿態,捻須掩飾剛才的丟人:
“沒錯,要是李素來了,這何止是一萬多人。以劉備如今的實力,出兵少于三五萬人是勞動不了李素親自督軍的。是我相差了,不過,只要擊倒侯成的真是典韋,除了李素還有誰有那么大面子讓他護衛?”
張遼:“剛才侯成親兵不是說了,那‘典韋’出陣時是詐稱吳班的。說不定就是保護吳班的呢?他畢竟是劉備的妻兄,尊貴和待遇不能以官職論,劉備此人極為重視親友。
而且,說不定吳班貪功,又武藝低微,是個紈绔子弟。所以逼著猛將冒名代他立功,也好讓劉備有借口多給他升官、升再快一點!”
張遼顯然是個對那些靠裙帶關系爬上去的武將挺看不起的,他自己出身并不富貴,都靠拼殺升官,一想到那些關系戶就來氣。
賈詡一愣,隨即自嘲:“這事兒倒是文遠你看得清楚,老夫竟是燈下黑了。不錯,吳班作為吳匡之子,劉備妻兄,確實也說得過去。李素本人不來,再無其他人有這般待遇。”
解開這個心結之后,賈詡又追問了一些關于敵軍近況部署的消息。
有些魏續也不知道,畢竟他是一敗退就逃回來了,所以得問張遼后續派出去接應的人和新派的偵查斥候。
所以,賈詡毫不費力地注意到了安邑守軍的最新布防結果。
思索再三,賈詡不由笑了:“這是想掎角之勢、讓城池與碼頭水寨互相援護?真是膠柱鼓瑟之輩啊。安邑城外的水寨地勢低洼,湅水稍稍蓄水就能淹沒。
連戰國時魏桓子韓康子都看得明白的道理,張任到現在還看不明白,真是不讀史之輩,古人七百年的經驗擺在那里白白讓你學你不學,活該你找死。”
(注:漢末還沒有“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所以賈詡嘲諷時說的是“膠柱鼓瑟”,史記里藺相如說趙括的也是“膠柱鼓瑟”,因為當時沒紙。近代才漸漸演化成紙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