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有個石韜的同學,名叫孟建,是汝南郡的,跟潁川郡也相鄰,也是個歷史上劉表不能用、建安初年回潁川投曹的。還有個叫杜襲的,情況也類似,被蔡瑁盛意拳拳勸說,也覺得這兒希望確實不大,動了走心。
(注:杜襲是潁川杜氏,所以跟之前已經投奔了劉備的京兆杜氏不是一家人。杜畿家和杜襲家都是早年來襄陽投劉表,后來回鄉的)
當然了,蔡瑁這一手也不可能屢試屢成,總有幾個沒興趣的,蔡瑁就及時收手,沒有再暴露更多關鍵信息。
比如宋忠門下有兩個趙儼的同學,分別叫尹默和李撰,也是外地移民來荊州求學的,蔡瑁原本跟他們也不是很熟。但是喝了一頓酒后,蔡瑁就立刻放棄了勸說——
主要是蔡瑁發現這倆人籍貫居然是梓潼郡的……也就是從劉備的老巢益州來荊州找司馬徽求學的。
問起他們對于“今年不能在荊州考試出仕”的看法時,這二人直接說“是我等學業未竟,年少經驗不足,當再苦學一年,明年回原籍尋求機會”。
總而言之,蔡瑁就是這般試探,對于有移民離開劉備可能性的名士、人才,就多慫恿,適當的話還能稍微贊助,反正是短短數日內就湊出了好多個潛在案例。
其實蔡瑁也不需要這些人真的走了,只要他們流露“考慮走”的風聲,對于政治施壓就已經夠用了。
最后的關鍵,是找個同樣被李素科舉新法弄得悲憤不已的外地無資格考生的受害者,同時這個受害者也要不怕死,不怕丟人,不怕把事鬧大,主動當這個為名士請命的出頭鳥,公開譴責李素,把社會影響力弄到最大。
用21世紀的術語概括,就叫帶節奏。
還真別說,蔡瑁敢這么干,是因為他動手之前,心里就已經有了那位節奏大師的人選了。
九月二十三這天,蔡瑁覺得事兒有戲,上門拜訪了這位潛在節奏大師、禁止“科舉移民”政策的受害者、同樣住在襄陽的原北方名士(祖籍河北平原郡)禰衡。
沒錯,禰衡這人,歷史上直到建安初年,也是在荊北流亡的,是建安初年回去許昌投曹討官做、不得志,才變得罵罵咧咧,后來跟曹操互相羞辱之后,曹操才派他回荊州勸降劉表,想借刀殺人。
這一世,幾個月前,禰衡心中就存了一個念頭:老朋友孔融已經當了九卿了,可以去投孔融求個舉薦。只是孔融遠在鄴城,他準備再觀望觀望,也不差這半年幾個月的,看看劉備這邊是否“禮賢下士”有更好的機會。
誰知,李素居然搞出了科舉,而且科舉在荊州取士,是要嚴格按籍貫地舉人的!這特么不是欺負咱北方名士么!
咱禰天才肯跟其他人一起考試就是給面子了,正常情況下應該連考都不屑于去考!
李素居然連考試資格都不給,那不是辱人太甚!
咱可以不考,你不能不給考試機會!
蔡瑁雖然之前跟禰衡沒有深交,但他也知道禰衡是個什么樣心理陰暗覺得自己懷才不遇的火藥桶。所以他也沒多說,只是禮貌地請禰衡喝了頓酒,說了點吹捧的好話,再稍微感慨一下時局的艱難、流露出一些“有多少北方名士準備離開”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