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被匈奴壓著打的時間不久,所以這方面的戰略縱深防御經驗總結得不如宋明深刻。諸葛亮居然要靠跟沮授的拆招來領悟這些。
“……所以,沮授這套打法,神髓就是上述這些。當然,還有一點要注意的,那就是用了這套打法,卻還在打防守戰,有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守勢一方的兵力要多,不說遠遠多于進攻方,至少也不能明顯少于進攻方。
換言之,傳統的城池關隘防守兵法,比如《孫子》講究的是‘十則圍之五則攻之’,防守堅城關隘的守軍可以只有攻防的五分之一十分之一,依然拖住很久。
我們現在有了杠桿式投石機快速破墻、再遇到這種長防線甬道防守作戰,敵人兵力還那么少,被突破一個點就完了。
所以,沮授實則是拿了至少‘倍則分之’,甚至更多的兵,卻不敢與我們戰。他哪怕沒有城池工事,跟我們陣地野戰,也是能撐住很久的,他哪怕被破了墻,他的部隊人心士氣也可用,知道他們人多,破了墻不等于輸。
現在想來,雖然四百多年前廉頗戰秦軍時,具體細節很多已不可考。但廉頗應該也是略懂此道之人,所以他才是那種率四十萬趙軍打防守戰的典范,被王龁破了百里石防線也無所謂,因為廉頗還有第二道丹水防線,王龁殺進缺口的部隊還能被廉頗擊退重創。
而沮授之才,已經遠在廉頗之上,他更是結合了當下我軍新攻城武器的應對,拿出了與時俱進的新法對抗防守,才有今日局面。他的防線部署非常精確、縱深距離恰到好處,讓我們處處骨鯁在喉。
以至于投石軍雖強,進攻著進攻著就與沖鋒的步軍脫節了,支援不到步軍,神臂弩雖強,也是深入著深入著就脫節了,支援不到第一線,才會打成這樣。公衡回去,一定要把這些經驗分析清楚。說不清楚的話,看看我給陛下的這封秘策。”
黃權跟諸葛亮探討許久,最后簡直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對自己的軍事策略復盤總結能力,也是產生了深深的懷疑——同樣是觀摩了一場戰斗,為什么孔明的收獲比自己大那么多?
他懷著這樣的嘆服,即日啟程回到了長安。
……
事實上,如果李素此時在場,也觀察了沮授的防守戰略、以及諸葛亮觀察總結后得出的心得,恐怕也會再一次驚訝于歷史的加速:
如前所述,去年冬天諸葛亮幫關羽取得的勝利,其實是“約米尼總結的拿破侖時代內線機動集結優勢”,
但戰后,諸葛亮甚至超前地自行反省總結出了“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可能會出現毛奇時代的外線分進合擊同時輸出優勢”。
而今天這一戰,沮授可謂是讓諸葛亮意識到了“有了毛奇時代的外線優勢戰略思想,依然有可能被內線的防守方使絆子,有勁兒使不住”。
因為,沮授今天用的防御思想,不就是后世普法戰爭后數十年、一直到一戰前夕,發展出來的“彈性防御”思想么!
歷史上一戰前發展出來的彈性防御,正是克制普法戰爭時代毛奇外線戰略的新一代戰略思想,讓防守方依托可以放棄的縱深防線,重新奪回了普法時代轉移到進攻一方的優勢。
所以,德軍在一戰時沿用普發時的毛奇思想,搞施里芬旋轉門計劃,才沒那么容易,后來更是屢次陷入泥潭——
整個一戰,至少在西線戰場,明顯是誰防守誰占優,進攻一方虧到死,毛奇時代進攻方外線優勢蕩然無存了,得等下一個時代的理論閃電戰出現,外線進攻方優勢才奪回來。
彈性防御的核心是什么?你不是有分進合擊的優勢么?你不是有集中優勢火力步炮協同么?那我防守方就不在你進攻方預選好的要強攻的那個戰場上跟你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