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則,大量的民夫滯留在那兒,需要等待爆破完之后才能挖,干等的時間也是要吃飯要消耗朝廷糧食的,也得照施工的日子那樣結算徭役期,期滿了還要給工錢。所以既然把人拉來了,所有人都高效的動起來,也是一種省錢。
爆破措施磕磕絆絆地推進下去之后整個臘月和正月一個半月多的時間,總算是沒有再出現意外和怨言,從上到下、從官到民,施工項目的士氣也還保持得不錯。
但可惜的是,既然李素當初選擇了先斬后奏、先開始項目再向劉備匯報,這就意味著李素其實是知道這個項目有多少坑的。
到這一步為止,前面這些暴露出來的困難,其實都還不算什么。否則歷史上這項目也不至于在多個朝代多次黃了。
李素沒一次性把難度說出來,就是怕朝中反對的聲音太多,一下子暴露太多難度,把朝臣都嚇住,從而不敢邁出最艱難的第一步。
所以,他才選擇了先斬后奏、逐步釋出難點,逐步增加投資預算、讓大家欲罷不能,舍不得已經投下去的那部分“沉沒成本”,最終勉勉強強一條道走到黑。
而李素對于方城埡口挖運河的難度的認知,之所以這么詳細,說來也是幸運。
因為這些信息,完全來源于他后世看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相關詳細新聞報道。
這事兒,李素得感謝后世寫這方面的官媒記者,因為他們要歌功頌德,強調“這個工程有多么不容易,完成了這個工程的政府和國家是多么的偉大”。
所以那些后世記者,找了很多歷史上失敗的例子,事無巨細地拿來陪襯反襯,打臉古代封建王朝。
其中找的最失敗的反面教材,就是歷史上宋朝太平興國年間(宋太宗趙光義),也曾經試圖在方城埡口這個位置修過運河,然后因為哪些哪些技術困難,最后夭折了。后來宋太宗之后接下去兩位皇帝還想繼續干,最后也都遇到更多新困難不得不放棄。
而這些技術難點,在到了當代之后,在偉大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上,又是如何克服的。哪些是技術問題,哪些又是古人的見識不足,看不透這個工程到底還要投多少錢才能搞定,所以恐懼了,退縮了,是毅力和決心的問題。
李素前世把這些地緣政治和歷史地理報道都看了,仔細分析了,所以他比宋朝人有個最大的優勢,那就是他知道前面還有多少坑,花多少錢最終是可以搞定的。而不至于像一個看不到出路的人那樣絕望。
歷史上,宋朝后來放棄方城埡口運河,一方面固然是確實還要花比初期投入更多的錢,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對未知的恐懼。
不知道一個事情最終客觀上能不能做成,是導致投入決心動搖的最大因素。就好比第一個研究原子彈的國家,不知道原子彈這玩意兒到底搞不搞得出來,就會走彎路,動搖。而第二個搞原子彈的國家,決心就大得多了,因為他堅定相信這玩意兒肯定是可以搞出來的。
那種感覺,有點像是《笑傲江湖》上描寫的、中計被困在華山思過崖機關密洞里的魔教長老,明明拿著兩柄利斧瘋狂砍山巖試圖破路而出。卻因為不知道離出口還有多遠,砍著砍著力竭放棄了,最后死在思過崖山洞里。
而令狐沖卻因為運氣好,最后對著巖壁被砍得即將砍開的位置砸了幾拳,就把缺口砸開,找到了魔教破解武功和五岳劍派失傳劍法。
李素和宋朝那些工程統籌人員相比,最大的優勢還不僅僅是施工效率上的,而是他開了透視,他知道總工程量的進度條,也知道后續幾個還沒暴露的難點的解決方案,心中有希望。
這次來,他就是來解決后面這些問題的,不管是剛剛暴露出來的,還是暫時沒來得及暴露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