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了也是看在冬天的份上臨時降,一年只降三個月,這種反復無常的人當然要殺了。
……
當天的圍困一直拖到傍晚時分。
因為漢軍沒有進攻,那些蠻兵剛剛經歷蠻王之死、象兵覆滅、士卒死傷也超過了三成,所以士氣崩潰,倒也不敢組織大規模的反攻突圍,反而想著休息恢復體力。
少量“有識之士”的突圍,因為心不齊,只是純粹白給。
十余萬人被圍困在一片大約二十里長、七八里縱深的海灘地帶上,雖然有些稀疏的樹木遮蔽,但顯然不夠所有人躲避暴曬。
畢竟對面拉包圍圈的漢軍,條件比他們好得多,都依然有人要曬太陽,這些被圍一方的人肯定比包圍方更慘。
要不是太陽下山了,直接被曬死的人怕是都能有數以千計。
這還是考慮了蜷發漆色帶來的額外耐曬屬性。如果跟漢人一樣黃膚直發,這半天下午的烈日當頭直曬,直接就能斃命萬人以上。
太陽下山,讓他們的危機感暫時解除,沒有了太多遠慮。野人本來就缺乏對遠景的預期智商,不會想太遠。他們中大多數人也暫時沒意識到圍在海灘上缺水缺食耗著會有什么下場。
第一個夜晚,因為海灘上少數樹木的存在,有椰子可以取水,還能吃樹葉或者榨樹葉喝,絕大多數蠻兵都活了下來。但這些東西一夜時間就全吃喝完了。
第二天太陽升起之后,情況的惡化就陡然加劇了。樹葉被大量吃掉,海灘附近幾里縱深之內愈發光禿禿,全天所有人都沒有淡水水源,而且要直接曬一整天,毫無疑問是致命的。
而且每年農歷的十月到臘月,是后世越南地區旱季的涼季部分,不是每天下雨的,指望下雨補水也是相對困難起來。
那些蠻族酋長們意識到問題,知道不得不組織突圍了,但因為休息了一夜,他們赫然發現趙云的包圍圈也變得更嚴密了——
漢軍居然一夜之間砍伐了樹木數千棵,搭建了一批簡易的拒馬障礙,甚至還在沙土和河泥地形上趕工淺淺挖掘了一道才一尺深的壕溝,這就導致突圍更難了。
之所以只有一尺深,顯然是漢軍體力也不夠,不能通宵勞作。時間不足,所以暫時挖這么點。
這樣的壕溝本身防御力和遲滯效果當然極差,但配合壕溝和拒馬后面的漢軍長槍陣列,顯然比完全沒有溝要好不少。
面對新出現的困難,本該孤注一擲突圍的蠻族各部將士,又因為蠻王區連已死、缺乏統一指揮、各個部落之間相互不服,出現了分歧。
相對來說最認清形勢的,是那些原先跟區連比較親近的、都是黃膚直發的百越族人。
他們畢竟有跟漢人接近的智商,有“預測未來可能走勢”的腦子,知道圍困下去是什么下場,知道越晚突圍難度越大,所以死再多人都得不惜代價突圍了。
而那些雖然尚武卻沒有歷史知識的漆蠻,完全不會預測未來會發生什么,不會看趨勢。
那些百越部族的酋長跟漆蠻部族的酋長商議一起下死力突圍,漆蠻酋長們還以為這些心眼多的百越酋長是跟區連一樣心臟、想騙他們先當炮灰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