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誤解,跟大多數人對韓信“背水一戰”的誤解一樣。把背水結陣的致勝點跟破釜沉舟搞混了,以為核心戰斗力來源于背水激勵起的士氣。
但背水的激勵效果只是一個被逼到絕境后開金身拖時間自保的微操而已。背水的目的只是假裝浪到自陷死地、勾引對方全軍出擊,然后核心致勝手其實是繞后偷家。
等于是勾引出來開團后金身的那四秒里,偷家的隊友把水晶點爆了。你不能說是金身拖時間本身的效果直接消滅了對手。
劉備燒屯也是一樣,不是放火燒贏的,那只是裝浪勾引。
……
明白了其中原理,也就能萬變不離其中。
形勢有所變化,放火勾引已經不可能了。
但是“勾引”這個目標還是可以有的,無非手段要換一下。
不放火了,改別的辦法勾引!
十二日黎明,諸葛亮帶著幾萬修河的新兵蛋子,不過裝備倒是不差,分批前進壓迫上去。試圖驅趕昨夜趕到博望隘口火力偵察、占點的夏侯惇部騎兵先鋒,重新搶占險要。
在不算太寬闊的山谷地形里,步兵倒是也不太怕騎兵,反正騎兵沒有空間繞后迂回,所以諸葛亮一路還算順利。
諸葛亮讓軍中武藝最高的陳到為先鋒,廖化率領中軍,宗預策應。
這些將領都沒什么戰功,也談不上將才,諸葛亮只能是暫時湊合著用,畢竟原先都是挖河監工的。
只要撐上幾天,撐到宛城的高順親自帶大軍來了,也就不需要陳到這些年輕菜鳥做事了。
步兵為主的部隊,對諸葛亮的唯一掣肘,只是行軍速度比較慢。
從博望縣出發到博望坡還要走四十多里,還是帶點坡度的峽谷地形,哪怕佛曉出發也得午后才走得到了。
而對面的夏侯惇,昨晚原本是聽了李典的勸,稍稍穩扎穩打、分梯次推進。
昨晚先讓行動迅捷進退便利的騎兵肉偵,也是給大部隊打探清楚埋伏,如果有伏兵立刻就退,沒伏兵就立刻報信、原地等待主力趕來。
發現諸葛亮也不過如此,山口居然真沒伏兵,半夜時間什么都沒發生,所以夏侯惇的騎兵也就把實情飛報回去,同樣是黎明前通知到夏侯惇。
夏侯惇也立刻四更造飯、天沒亮就強行軍,他到山脊埡口只有三十里路,比諸葛亮還短十里,最后居然跟諸葛亮幾乎前后腳同時趕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