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華夏的民族性有法、道、儒三方面的共同塑造,秦的功在抵消掉過之后,依然足以撐起“以法家塑造民族性”的那三分之一。
但道、儒那三分之二,確實跟秦沒關系。
項羽加上六國人士的共同貢獻,加起來算占三分之一,
漢再占最后三分之一。前面每一類的滅亡,都是提供了一部分教訓。讓后人有敬畏,知道什么是絕對不能干的,否則你再強也會死。
李素覺得這樣的功勞三分定性,不算黑秦了。而是審慎的、讓民族性明心見性的有益反思。
……
而站在劉備的立場上,李素這么一剖析,把“失德”和“滅德”的惡行區分開來,把“違法”和“滅法”的惡行也徹底說清楚。
那就不僅僅是解決了眼下這個具體決策的問題。更是可以引申開來、解決更大的帝國體制政治根基問題。
這次的決策,已經沒什么好說了,不能“因為敵人狗咬狗,就去聯合一些原本說了要滅掉、最后也確實不會留的敵人”,
所以要么袁曹一起打,要么就按原計劃什么都不改。
絕不干“明著聯合其中一方打另一方”的事兒,沒必要!除非你最后真的愿意赦免你要聯合的那一方。
解決了具體決策,劉備更大的興趣,被引到了“道德和信義治理是否還能長久有效、如果有可能,該怎么做”這個宏大的命題上了。
劉備是年少時吃過苦,親自見識過察舉制徹底崩壞的。
誰讓他自己就是靈帝時期、李素幫他運作暗中買官才崛起的呢,之前賣官鬻爵之下,名義上察舉、實則一個有才德之士都上不去的慘狀,劉備比誰都清楚。
“舉茂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察舉制是察品德為主的,這玩意兒的徹底崩壞,就是因為到了東漢末年,道德教化和信義體系徹底沒救了。
劉備很清楚,在那個環境下,失德失信者對德和信的攻訐,用得最多的手段,其實就是韓非那套,也正是法正前些天實用主義拿來就用的那套。
把“人人都有過缺德、都有過失信”拿來說事,然后和稀泥攪混水,為失信缺德背書,用事實上的“人性徹底本惡”來開脫,把標榜守德守信說成是“五十步笑百步”。
任何一類社會準則,其中遵守程度不同的人,一旦被訂上了“五十步笑百步”這個反駁理由之后,那么這套社會準則基本上就走到末路了。
缺大德的人可以用“你也缺德,有什么資格說我”來反擊缺小德的人。
但是,聽李素今天這番話,他似乎可以把這個問題進一步細分、說清楚,至少能讓缺大德的人不能再拉著缺小德的人一起墮落。
能把人的善惡程度、社會準則評價標準分得更細,挽救回更多對道德和信義心灰意冷的人,這顯然也是一個有非常重大長遠影響的政治遠見。
劉備覺得每次跟丞相請教都能有很多高屋建瓴的宏遠收獲,他決定再仔細深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