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應付劉備的威脅,曹操親自坐鎮兗州,并且在豫州前線設置了重兵,還把總預備隊放在兗-豫之交,一旦發現豫州有入侵,就會親自全力支援。
同時,曹操分夏侯淵鎮守冀州,分曹仁鎮守淮南,把曹家和夏侯家宗室將領里最強最能打的心腹派出去,分別頂住南北兩側壓力。
其余諸將分配不一而足,
河北那兒還有張郃等袁家降將,包括馬延、張顗、陰夔、尹楷、韓范、梁歧,可謂武將眾多(雖然都是一堆大眾臉)。
由程昱給夏侯淵提供參謀,而韓融、李孚這些袁紹那兒投降過來的文官謀士,以及部分鄴城歸順來的文官,如楊修,則實際權力地位更低,只能給程昱打下手。
淮南這邊,曹仁手下還有李典、韓浩、呂虔、許定、劉勛等副將鎮守各郡,另有滿寵、婁圭、毛玠、徐璆等為謀士。
(注:劉勛是淮南地區的袁術降將,袁術在壽春覆亡前,劉勛的防區提前士氣崩潰、投降了曹操,得以活命留用,繼續在淮南為將。曹操收編的袁術舊部,如今還活著的,基本上也就地放在淮南鎮守了)
除了上面這兩撥人,剩下的文武要員,基本上都放在曹操直屬的兗豫戰區了。
文有荀彧、郭嘉、董昭、司馬朗、司馬懿(23歲,被迫跟著長兄做官,以兄長的名義出謀劃策,自己假裝無謀不敢拉仇恨)、蔣干、劉馥、涼茂、王思、徐弈、丁斐、衛臻……
武有夏侯惇、曹洪、許褚、樂進、劉延、史渙、王忠、陸遜(才19歲,能力還未大成)……
還有一堆本家親戚曹休、曹真、夏侯尚、夏侯徳、夏侯恩、夏侯杰……
如果只看數量不看質量的話,曹操這邊出謀劃策和帶兵的人都是不少的。
當然跟另一個時空的歷史同期曹操相比,這已經是人才凋零近半——
至少五子良將里有兩個始終沒來過曹操這兒(張遼、徐晃),于禁則是三年前吳越戰役中被趙云俘虜了。袁家降曹的名將,除了張郃之外其他也都在之前損失掉了。
也就曹家夏侯家那堆宗室武將沒怎么損失,至今只死了個曹純,拉高了平均實力。綜合算下來,說曹軍在武將方面、比歷史同期折損四成實力,這絕對不過分。
謀士方面也是一樣,歷史上曹操所謂的五大謀士,荀攸在劉備那兒,賈詡五年前就在劉備的登基大典上被凌遲碎剮祭天,可不就只剩仨了。其他文官凋零也差不多是這個比例。
所以,曹操這是拿著只相當于歷史同期六成實力的文武人才,在跟劉備死磕。
而打仗不僅需要人才,還需要實打實的部隊兵力保障,在軍隊規模方面,曹操同樣面臨窘境,不得不臨時擴軍。
關東六州之地,原本分屬袁、曹的時候,雙方各自以三州之地養活三十萬大軍,還是可以做到的,加起來就是六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