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漢軍按部就班地建立統治,一碗水端平地接納各階級投效,河北的平定工作可謂是有條不紊。
程昱一開始試圖拉壯丁干一波,但隨后發現劉備軍也頗得民心,他只好選擇保存實力,并且飛速請示曹操。
在豫州前線的曹操,驟聞夏侯淵死訊時,也是痛哭流涕,愈發覺得有一股絕望和無力。悲痛之后,曹操跟郭嘉商議了一番,又寫信跟后方的荀彧交流,最后得出了一個結論:
夏侯淵已死,冀州雖然廣大,后續地盤估計幾個月內也會被劉備漸漸吞下。
淮南那邊,曹仁雖然還沒死,但絕對是救不出來了,李素諸葛亮和甘寧周泰都已經越過壽春,往北擴大占領。壽春如今是重重包圍之中,敵占區里一個孤島,冬天來臨之前必然完蛋。曹仁只是在為全局爭取時間。
再相持待變,已經沒有意義了。耗下去就是慢性失血而亡,被劉備的絞索慢慢收緊,最后窒息。
不過,漢軍普遍在秋收前夕才發動進攻,這也是看準了關東五州的糧食收獲時機。從這個角度來說,哪怕曹操明知道冀州和淮南要完,該拖的時間還是必須要拖的。
不然,好不容易搞了分田,激發百姓生產的積極性,連第一季收獲都還沒吃到手,就被劉備占了,被劉備因糧于敵,這怎么能忍?一切改革不都白改了么?
淮南那邊,曹仁這方面就做得比較好,這也得益于淮南種水稻、早稻收割早,曹仁拖時間把糧食都搶到手了,李素只能是抓緊種晚稻來救援百姓、減少對軍糧供給的拖累。
河北這邊,因為單季作物,之前還沒來得及搶收。現在夏侯淵死了,堅壁清野集中糧食的工作卻不能停!
曹操心意已決,淮南河北全境丟失是遲早的事情,但一定要把這一季的糧食入庫,最好是不顧百姓死活強行軍事收割,能搶多少搶多少!別把那些地皮當成自己的了!不種田不搞建設了!竭澤而漁!
然后,把那些被曹操陣營分田、得了曹操好處的原失地貧農,跟拉多少壯丁就拉多少壯丁,秋收后趁著初冬農閑稍稍訓練一兩個月,然后直接拉上戰場!集結全部兵力,在兗豫平原上跟劉備的主力打一場大決戰!曹操方主動進攻!
是死是活就看這一波了,繼續被劉備運營下去也是個死!
而且,一旦下定了這樣的決心,曹操的動員效率是可以成倍提升的,瞬間新兵壯丁數量也會暴漲。
因為他甚至都不用考慮“征進來那么多兵,府庫糧食夠不夠士兵吃到明年秋收”。
被曹操拉來做最后一搏的壯丁里,說不定一半人都活不到春荒,還考慮什么“夠不夠吃到秋收”呢!
“竭澤而漁最后一波”的邏輯,跟“可持續發展”的邏輯,壓根兒就是兩套。
就好比當年李傕郭汜覺得日子不過了、靠劫掠維持軍需時,短時間內的爆發力也是很驚人的,光靠一個長安周邊就能爆出二十萬兵。
當然,曹操也知道,就算要大決戰主動進攻,也不能在目前這個跟劉備相持的戰場上,現在的戰場雙方運動太慢,都已經構筑起堅固的營壘工事。
如果曹操忽然性情大變、轉守為攻,劉備肯定會警覺,然后依托營壘工事轉入防御,那樣一旦攻防地利易位,曹操就算多爆一倍兵,也未必能吞掉劉備嫡系的二十萬精兵。
所以,決戰之前還是需要兩三個月準備的。
曹操這邊要拉壯丁和簡單訓練,真到決戰前夕,曹操還要假裝不敵、然后實施焦土策略。
一邊后撤一邊沿途破壞一切城池、鄉鎮、建筑工事、確保身后留下百里白地,無險可守。勾引劉備的主力追到這片焦土白地上后,曹操再回身反擊,逼著劉備避無可避,打一場總決戰。
如果還輸了,那曹操也做好戰死的思想準備了,沒什么好多說的。他已經把一切賭注壓上去了,全家性命都押的那種,沒有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