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北方人要移民南下,肯定盡量挑選冬天。這個時間窗口很寶貴,要是拖拖拉拉耽誤了,那就是在害自己。
因為即使吳越之地屬于漢人宜居的地區,但以漢朝的醫療衛生條件和人口免疫適應力,齊魯之地的貧民往南遷移超過一千里,到吳越,多多少少會出現水土不服、發生一些疾病。
冬天南下,好處是不耽誤農活,不影響生產,同時又利用北方人怕熱,到了南方后冬天還比較冷,就可以多個氣候適應的緩沖期。
要是換做夏天初次抵達南方的話,說不定炎熱導致的瘟疫都能死好多人。
當然冬天移民也有一個難處,那就是很多百姓要把一年的收成都帶走,尤其今年青州兗州還處在免稅期內,所有的糧食收獲理論上都是屬于百姓自己的。
當地百姓之前被高壓困苦了幾年,好不容易第一年過得豐裕一點,要移民肯定什么瓶瓶罐罐都舍不得丟,給官府的運輸壓力極大。
畢竟劉備的朝廷還是比較仁慈的,組織移民肯定要準備船只運力,到了地方還要給生產資料資助恢復生產,運輸損耗一大,就很不劃算。
好在這事兒的處理過程中,李素那些幕僚們腦子還算靈活,中間又跟諸葛亮一起會商了一下,想出一個辦法,利用這些年朝廷積攢下的財政信用和威信,讓當地官府在移民當中宣傳并發行一種蓋著丞相府印信的“糧票”。
格式跟朝廷前些年發的抄引債券也比較像,但質地就差一些,畢竟要控制印刷成本,用的是普通的桑麻紙。
糧票的獲取方式是這樣的:所有要移民的百姓,可以只攜帶個把月左右的口糧,作為路上的行糧,剩下的糧食全部繳納給青州、兗州當地固定的幾處負責軍需的官倉,
由諸葛亮和太史慈的人負責征收,這筆糧食將來專款專用,用于從青州和徐州東海郡出兵、渡海征服公孫度的戰爭開支。
而百姓拿了糧票之后,丞相府出面擔保承諾,只要到了揚州,當地官府會以一比一點五的優惠倍數,直接用當地的稻谷承兌移民手上的糧票。多出來賺到的糧食,就當是官府對移民第一年的額外補貼支持了。
所以,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個“糧票”跟“鈔票”、“債券”還是有區別的,它更像是一種“匯票”、“異地存取的存折”,無非是靠官府擔保,讓人可以異地存取糧食。
至于給的利息比較高,一方面是補貼移民,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匯票”才第一次在世界上出現,為了鼓勵大家參與,總要多給點甜頭。
而且考慮到千里運糧的損耗,額外運力的開支,直接到了南方后取糧,官府的實際支出并沒有增加。
揚州畢竟已經和平了五六年,而青州兗州才和平了兩年,南方稻作區還有雙季稻的加持,所以揚州糧食儲量本來就充裕,糧價還低,這么操作官府也沒虧,只是百姓白賺了。
可惜,實際上因為普通百姓文盲率超過九成,很多人不識字也不懂朝廷政令,什么新玩意兒都不信。
哪怕李素開出了這么優惠的條件,至少還是有一小半百姓堅持移民路上全程把自己家的糧食背上,根本不信任官府的糧食匯票畢竟哪怕到20世紀,還有農村老人連錢存銀行都不信任,一定要埋在自家地窖里呢,這是沒辦法的。
對此李素也沒有讓地方官強制執行,就當是多花點成本建立信用了。只有第一批人到了揚州,看到那些愿意信官府的同行人多拿了糧食,實實在在得了好處,他們才會后悔。這樣言傳身教口口相傳,百姓才會越發相信各種惠民的信用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