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也沒想到、數年未見后跟劉備喝一場大酒,
能勾起劉備那么多的感慨,和內心的深刻自省、夕惕若厲。
果然稱皇帝為孤家寡人不是沒有道理的,手握絕對的兵權和行政能力,依然會出于對歷史的恐懼,擔心百年之后的事情發展方向。
好在,劉備也沒指望喝幾次酒就把問題解決了,他很清楚,今天就只是跟李素說說這幾年的心得、各自的長進。大問題,還要放在以后漫長的歲月里,慢慢解決。
李素也很清楚這一點,所以只是幫劉備梳理了一下問題,指出可以努力的方向。
至于具體怎么解決,李素沒指望直接給答案。
君臣一番徹夜長飲,最后李素總結出無非這幾方面:
首先,百年之后的事情,誰都不可以控制,所以眼下最容易做的,就是給后人打好基礎、立好榜樣。能這一代人解決的變法和軍事擴張,就在這一代人的時間里做好,不要拖著留給后人。
因為只要留給后人,后人為了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肯定會引入新的問題。比如漢武帝為了解決匈奴,要改祖宗之法,廢和親,就要用各種各樣的人,這些人里很多都是有問題的,而漢武帝自己也是有問題的,這都是有損朝廷正統的。
其次,自己的事情做好之后,就可以適當強化一下“祖宗之法”,但也不能定得太死,否則容易僵化——這方面,李素借鑒的是后世明朝的教訓。
明朝僵化的祖宗之法,導致它面對內部矛盾的變化演進時,適應性還不如漢、宋兩朝,所以命也比較短。
漢、宋雖然內部問題一直多,但好歹命長啊,就是磕磕絆絆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往下拖的。明朝的系統相比之下就是缺乏彈性,屈服強度扛不住的時候,直接就掰斷了。
所以,李素肯定不能勸劉備弄一套完全不能改的祖宗之法。
上述兩方面都注意到之后,要讓一個國家穩固更久,第三個努力方向就是要梳理好統治理論的解釋權了——
注意,李素這里提的是“解釋權”,而不是統治理論本身。
統治理論本身,意識形態的部分,李素自己生前就會搞定的。這些東西不比實際政策,僵硬一點也不要緊,所以不用留給后人了,最多留一點修修補補的給諸葛亮,讓諸葛亮將來完善一下。
因為政策是務實的,統治理論是務虛的。越務實的東西,越要貼合實際,就要靈活。越務虛的東西,可以大而化之,那就相對亙古不變。
這點前世念書時讀到的法理學基本原理,李素好歹還記得,也多虧他是個學霸,基本功扎實。
而統治理論和正統論的解釋權管理,說到底其實就是一個“封圣”的問題。你封誰為圣,后代的修修補補,就會以圣的理論基礎來做文章。
封圣該怎么封?如何封?誰能封?
這個問題,其實不該李素親自來說,也不該劉備來下詔,應該劉備留給兒子輩甚至孫子輩。
因為李素給他的建議,就是“蓋棺定論,確保后人來封,生前不要下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