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這座前哨塢堡竟敢抵抗大軍,攻破之后全部殺了!糧草物資全部搶走!圍墻全部拆毀、屋舍全部焚燒!”
“聲勢要盡量往大了鬧!咱就算不能直接攻破長城要隘,也要把面鋪開,讓劉備感到處處受敵!”
高干帶著六萬三族聯軍,在張家口外的長城沿線,可謂耀武揚威,短短一兩天之內,就掃清了很多關外的漢人。
這些年下來,因為邊事漸漸平息,漢人也是有貪圖草原之利,出關來放牧、貿易的,漸漸就會形成漢人的聚居點。
民間經濟的自然發展形態,不可能完全按照軍事和政治的嚴格分界,總有邊民貪圖利益,按照當地的情況來組織生產生活。但隨著戰端重啟,這些人自然也會遭到滅頂的損失。
另外,高干雖然沒有把握直接在張家口突破長城,但他迂回繞路,在山險之處尋找深入長城以南搶一把的機會,卻還是容易的。
眾所周知,長城自古其實并非牢不可破,因為太長了,沒法處處駐軍,進攻方只要挑選一個點,總是能突破的。
長城的真正意義,更主要在于遲滯游牧民族毫無顧忌地繼續深入、也為漢人調動軍隊斷敵歸路爭取時間、限制敵軍機動性。
一旦草原游牧太深入,漢軍反應過來,把背后的險要之地重新堵上,關門打狗抵消掉游牧的流竄作戰機動性,游牧文明也就涼了一大半了。
所以他們才每次搶劫都淺嘗輒止,在漢人反應過來得以堵住缺口前,就主動退走。
如今的情況也是這樣,短短兩天之內,高干就在張家口東西兩側各找到了一些缺口,深入長城近百里,肆虐了好幾座縣城。
那場景,如果有2021年穿越回去的看客見了,肯定會驚詫:這路數,怎么看著跟《帝國時代4》里的成吉思汗戰役差不多?
那游戲里,有一個戰役成就,就是要先在張家口長城關外白給送死一些兵力,然后吃一塹長一智,剩下的人馬繞路翻山、繞過雄關直撲背后的懷來,然后再去居庸關。
只能說,從古到今,上谷代郡一帶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從這兒破口求戰的部隊,路線都差不多。
九月三十,又是一個天氣晴好的日子,很適合騎兵大范圍機動,沒有秋雨泥濘的煩惱。一大早,高干就接到前方急報。
“稟將軍!漢太尉張飛,已經率軍主動發起反擊了!”
高干神色一凝,鄭重追問:“哦?張飛可是走長城南線、往西去寧縣了?這是要堵我軍繞路翻山人馬的后路?若是如此,讓走寧縣劫掠的部隊,立刻北撤,可別被張飛堵在長城以內。”
斥候搖搖頭:“不是,張飛沒有去堵寧縣的后路,而是直撲此地而來了。”
高干頓時像是聽到了一個笑話:“直撲我?我軍可是號稱三十萬,他敢撲我而來?有多少人馬?”
斥候如實回報:“大約一兩萬人,或許更多,后軍旗號不明。我等是探知張飛出關后,就立刻來回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