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個白色的大型飛艇,緩緩的飄在半空之中,其下的巨型吊籃,最少裝了三百多人。
“我看這是瘋了,這種垃圾動力的手造飛艇,居然還超載了!”
這是本地廉價至極的軍工產物,比空氣更氣的氣體會帶飛載物的簡單原理和簡單設計,說是飛艇非常勉強,倒是有點像是氣球。,
由于某些原因,這個世界的研究員的配置數量遠超正常的要塞城市,而在前一段工作告一段落后,鄭禮給他們整了一個新活。
這是從設計到材質,甚至包括一個最基礎的螺絲釘,都是本地特產的“大型氣球”。
鄭禮給出的設計要求非常簡單,僅僅只是“飄起來”、“盡量不要自動解體”、“載貨量優先,安全性什么的可以稍微降低一點”、“舒適性?我要那玩意做啥,按運貨的標準來。”......
當時,那個機械模組的設計大佬就笑了,見過無數扯淡的甲方設計要求,沒見過這么不把自己的性命當回事的.....咳咳,這么好打發的甲方。
兩天,僅僅只是兩天,這個“氣球”就完成了數次降級,從一張圖紙變成了實物。
是的,降級,大佬最開始拿出的設計方案圓滿的完成了鄭禮的全部要求,安全性、穩定性甚至隱約超過了市面上的明面上的型號......但鄭禮只算了一下成本,還有大佬雖然說本地可以提供材料,但鄭禮怎么看都需要先爬十年工業的零件設計,就直接打回了設計。
“駁回設計的理由?太先進了,產品質量太好了?”
據說,大佬看到這駁回文件的時候,都愣了一分鐘。
接下來,就是不斷的硬磨了。
按時遷城設計單元的習慣,將一個大項目拆分出數個、十數個的小項目,一個個的推進......如果卡關了,就一點一滴的降低材質、原料需求,攻克一個小項目然后前往下一個。
這看似“倒退”的發展進展,實際上是“理論”和“現實”的無限靠近。
在第一個氣球成品從車間之中緩緩飄出的時候,也意味著氣球的“吊籃”、“空氣閥”、“化工產業”、“橡膠產業”、“金屬加工”等等基礎產業,完成了由零到有的過度。
這其實相當相當的可怕,因為每個世界的材質其實是不一樣的,即使要運用成熟、成套的技術制造成品,也必須先完成本地材料的選擇和替換。
正常情況下,這要聘請專家,一點一滴的打磨、嘗試,折騰個半年打底,然后根據新的本地材料圖表,再考慮建設怎么樣的工業區域。
說起來很復雜,但有幾個現成的例子,某個世界有巨大的野樹林,其樹液相當粘稠,干了之后成為很有彈性的柔性膠體。
當地一個領袖腦子抽了,覺得這應該可以成為優質的橡膠制品,可以試試發展大車制造加工產業。
結果就是請來專家折騰了三年,終于把這個世界的特產樹木弄清楚了,結果那是一種食材......嗯,沒錯,高蛋白高淀粉的高熱量食品,出去一段時間后就自動解體,味道還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