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裘點了點頭,“好!你今天還是悠著點,有什么不舒服你告訴我一聲,陳教授說了,今天我還是全程陪著你,給你做個伴。”
因每個人手上都有分工,各有各的工作安排,所以賀蘭山還是安排李裘留下來陪沈青城。
在進入一百窟時,沈青城所有的思緒都回來了。這個石窟,他一點也不陌生。曾經他就在這里夜以繼日的和匠人們,鑿洞刻佛。
“青城,之前你說這石窟里的壁畫都是你親手畫的?這個頂子這么高,當時你是怎么辦到的?”李裘還是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必竟成拱形的頂子離地面還有個二三米遠。
沈青城笑了笑,“傻啊,用魯班梯啊。聽沒聽說過一句話,你有張良計,我有過墻梯。這梯就是魯班梯。”
李裘聽的很是驚奇,他之前一直以為魯班梯只是后人杜撰出來的產物。
“青城,快說說看,這魯班梯是什么樣子,你能不能幫我畫出來一下,你別說我對這個還是感興趣。”李裘眼里的熱切,讓沈青城搖了搖頭,他看了看時間還早,便索性給李裘畫起了魯班梯。
沈青城不僅畫魯班梯,他還向李裘講了魯班梯的典故。
“魯班梯又叫云梯,相傳是春秋時的魯班所發明的,不過我所知道的是早在春秋之前的夏商就有了這種云梯,不過當時人們把經叫做鉤援。春秋戰國時期,魯班在鉤援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因云梯可以沿墻壁自由地上下移動,不再需人抬肩扛,所以我們在鑿洞刻佛的時候,就用的魯班梯來完成高處的雕畫工作。”
李裘滿臉羨慕的看向沈青城,“你就是一本百科全書啊,我真是沒有想到魯班梯真的不是傳說,還被你們巧用在了鑿洞刻佛上面了。”
沈青城有些慚愧,眸里也有些遺憾。“其實這些都是前人的智慧,當時的我只是運用了前人的工具,完成了我鑿洞刻佛的任務。只可惜,還是工期太長,等我們鑿洞刻佛完畢的時候,這里已幾易君主。”
畢竟南北朝正是各方勢力割據亂象叢生時期,要不然后世也不會有人作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青城,你們當時建這里的時候,不知道有多少匠人,像你這樣的雕刻師又有多少人?”李裘實在是按捺不住心里的問號,他想向沈青城問個清楚。
必竟現在沈青城跟普通人可不一般,沈青城就是一本活歷史,他是真正經歷過那個時期的人。相較于傳說,他現在更信沈青城真實的描述。
在李裘問到有多少人時,沈青城的記憶是灰色的,他徐徐的向李裘道來。
“因為大梁皇帝的百般苛刻,當時能數得上號的僧侶和匠人,還有佛雕師都來了,前赴后繼的來……有天熱累死的,有渴死的,可以用民不聊生來形容。不過惟一讓人慶幸的是這里在后世成了華夏雕刻藝術的瑰寶。在這里付出生命的人也算是了有慰籍。”
沈青城說完,幽幽的嘆了口氣,接著說著,“我的光陰,我從青絲染白發,在這里用了畢生的精力。他們把石頭按著我的要求鑿出來,而我則在石頭上刻著各種佛像,按著大梁皇帝的要求……年復一年,日復一日。”
李裘怕沈青城一會兒回憶出內傷來,忙在旁打岔道,“青城,過去的事情,我們先不提了,我也不問你了。你啊,現在就專心替我畫魯班梯,我想見識一下魯班梯的樣子。你說,這魯班也太有智慧了。魯班尺,魯班梯,我是真的佩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