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有道理,反正來都來了,也不差這么點活。
收集到的標本越久遠,對研究越有用,或許是細菌,或許是微生物,或許是以前生物生長的環境物質,每一點的豐富,都能對生物研究產生很大的助力,甚至是不可估量的,就如同現在的這幾片海苔一般。
也順路,從北極洋出去,就差不多能將卡琳娜和托洛夫送回到圣堡,黑龍號可以去北游那邊看看。
至于卡琳娜還留在倍加兒湖的白熊號,仿生體開回去得了,她也有不少小號了,可以隨便刷。
出發嘍,離開了這片充滿輻射的幽海,大家感覺心理上都舒服了許多,就像是宇宙空間中航行一般,雖然能保證安全,但永遠不踏實。
人類的這種心理困境其實也是有講究的,在密閉空間在幽閉恐懼癥,在宇宙空間叫做宇宙恐懼證,都是場所恐懼癥的分支。
這也是思維陷阱,是長時間面臨恐懼的情緒壓抑導致,現在對于梅哲仁來說不算什么,一個響指就幫各位搞定了。
后知后覺的眾人也反應過來,還討論了起來。
伽德萊克認為是場所空間的引力波改變所致,而程丹心則認為是感知誤差引起的。
誰也說服不了誰,還找來了梅哲仁當裁判,因為問題是他解決的,當然他得負責。
還沒等梅哲仁下定論,馬姿楠就把兩派統統給打倒了。
“既不是引力波也不是感知誤差,想想,水藍整天都圍繞著火紅轉動,每分每秒要走多少距離,按照夢星所做的實驗,那引力場的變化大上天去了,而認知誤差也不對,公轉與自轉都有角動量,只不過人類是適應了,要說感知誤差,那我們每個人都還不瘋了,事實是我們壓根就感受不到。”
一語驚醒夢中人,按照梅哲仁的本事,他是能夠克服重力以及引力場的,可為什么他飛起來不會突然就加速到了第三宇宙速度?
是慣性,空天艦能脫出大氣層,看似掙脫了慣性的束縛,但他的思維控制著他的身體操作空天艦對整個動態系統做了補償。
這是受到一個整體力場的影響而產生的效果,就像呆在水藍大氣層內,人類可以不知不覺得被水藍大氣層這個大系統所序列化。
而在宇宙空間,也會被天體引力這個大系統所左右,還是不知不覺之間完成的。
這個序列化還是線性的,雖然當前沒有明朗,但它一定是連續的,因為慣性是連續的,那么處理慣性系統里面的任何物質這個大的統一場所限制。
但這里面也有認知誤差,梅哲仁不只是一個**,他還可以是仿生體,甚于將來成為能量體都有可能。
只要存在一個場能將量子束縛在一個穩定的范圍內,就能構成梅哲仁的混沌量子云,準確的說,他的混沌量子云就是一個場。
在這種情況下,他所獲得的角動量一定是離散的,因為時間是離散的,這一點已經通過跨維證實了。
這里面就有一個悖論,整體所在的系統,如何作用于微觀所處的場。
講得直白一點就是整天承受那么大的角動量,為什么思維不離散,聚合它的能量又從哪來。
所以,恐懼癥不是心理也不是哲學問題,而是一個物理問題,它揭開了一個非常復雜的混沌世界。
都知道有慣性則必有力的作用,那么大的力作用于人體,是什么樣的機制來抵消它,并能讓人體安然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