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明誠也不知道立場在哪邊:“物理層面沒問題,但每一個環境條件都是關聯的,會帶來很大的環境擾動。”
動態模型開始變化,云層激涌,雨下如潑:“所以年后會有一場持續性的全球性的大雨,如此才能推動大氣環流。”
捷里科夫更急了:“那豈不是會有大面積的洪澇災害?動物們怎么辦?”
梅哲仁遙遙虛點他:“所以讓你來啊,對于動物語言你最拿手,要讓它們進行遷徙,得說服才行,拿吃的哄唄。”
捷里科夫低頭一想,覺得確實可行,不就是當趕鴨子的老爺爺數個二四六七八嘛,以他積攢下來的經驗應該沒問題。
只要轉變一下節奏,變成趕鵝趕海豹趕熊就行,反正都慢,至于那些四條腿的,不用趕,跟得比人還快。
出井屈之和盧科文是一起來的,事關他們也馬上表態:“海洲的地下基地在大家的幫助下施工的進展很快,已經不影響安全使用,我們一定不拖后腿。”
見沒有阻礙梅哲仁又加了些料:“現在人類都呆在地下基地,即便是淹了也沒有顧慮,在封凍二氧化碳時也會加固冰蓋,水位會逐漸下降,長痛不如短痛,兩權相害取其輕。”
張維南不熟悉環境科學,所以有此一問:“多長時間內能實現嗎?”
梅哲仁指了指大氣環流的運動模型:“我做了測算,最短一個月時間可以讓二氧化碳的比例下降到預定的程度,如果達到最優效果的話需要更長的時間,因為必須考慮二氧化碳含量改變對水藍環境的后續影響,比如植被等。”
說到了張維南的專業領域了,他瞪大了眼:“這可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混沌模型。”
投影換成了扶桑木,在火光中熙熙閃亮:“是的,要不是有東海這個量子超算的存在,我都不敢想這樣的事,還好現在有眉目了。”
梅哲仁也露出了中大獎的慶幸樣,張維南研究過東海的量子矩陣,也不質疑了。
程丹心篡了主持人的位:“好,這算是第一步了,第二步呢?”
梅哲仁難得不晃悠,順順當當地就過渡了:“接著我們得打開收集物資的通道,讓生產力回歸正途,硅基人在生產上比我們更有優勢,但他們的資源渠道是匱乏的,其實前后兩步不沖突,可以同步展開。”
程丹心明知故問:“你的意思是那天說的太空采礦?”
“對,用最快的速度將暗能量引擎制造出來,去熒惑、去小行星帶,讓人類擺脫資源的瓶頸。”
梅哲仁說得干巴巴的,讓一圈人眼中都露出了熱切,張令引提個了合理化建議:“上圖,有圖才有勁。”
可以有真相,當那個暗能量引擎的工作模型顯出真身時,換來了整整齊齊的吸氣聲。
“科研團隊又得攻關了,說實話,我感覺我們的科技人員每一天都在沖鋒拼刺刀,哪怕是原理我們已經過關了,但要在實物上實現也不容易。”
說著盧征峰還和張維南碰了一杯,梅哲仁也笑了:“仙動來得太及時了,生化小組要記一功,沒有這個,我也不敢這樣來規劃。”
朱延安的感慨一點也不少:“鍵盤俠的訓練不能松,按照梅顧問給的技術標準,能實現宇宙巡航的艦長現在也就十來人,并沒有到寬裕的程度。”
梅哲仁知道朱延安想的啥:“我的肉身會一直陪著部隊訓練,再有兩個月的時間,我有信心讓具有太空巡航能力的艦長人數多上五倍。”
蘇島和雅加基地的負責人林諾表情有些著急:“說起來我們還不清楚,太空采礦會是怎么樣?”
模型又變成了火紅星系的天體結構,就是在其間快速移動的像小螞蟻一樣的空天艦好像速度快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