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現八卦的染色體長什么樣?并不是長成八卦的樣子,而是一種八聯體結構。
其實人類的基因鏈也不純是雙螺旋的,很多癌細胞有四聯體結構的蛋白質,硅基人的基因鏈只不過是再復雜一些罷了。
由八條基因鏈組成的異位結構,正好就滿足與八卦同樣數位的邏輯輸入輸出,不管是同步還是異步的輸入,都可以有唯一的通道和出口。
這與人類的雙螺旋結構不一樣,雙螺旋結構更像晶體管,只能體現0與1,而這種結構所能表達的數位更多。
從神經傳導效率上來說,這是一種更高效的結構,不管是容量還是傳導速度都非常優秀。
或許有人會認為基因只決定生成表達,不參與機體組織的運作,這個觀念是不對的。
進化中的信號轉導通路,其調控細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功能涉及幾乎所有組織和器官。
而機體運作本身就是一個高速的代謝過程,基因與新陳代謝的相互影響是已經證明了的。
并不存在基因只決定機體組織的生成,然后就睡覺了,它還會一直伴隨左右機體代謝。
體現在硅基人身上就是體細胞的再生和替換,生長速度足夠,形成的生物電也多,也因此形成超導效應,使硅基人的思維反應也比人類迅捷。
除了速度和效率,梅哲仁還在其上看到了一些組成部分與那些癌細胞的四聯體結構相同,同時很多人類基因鏈的表達結構也可以在其中找到。
它們是什么樣的關系,僅僅是巧合嗎?
在梅哲仁看來還有別的可能,硅基人的生存環境,更趨近于生命本源的遠古“溫湯”。
他們能抗高溫高壓,不僅僅源自硅基化學鍵的天然優勢特性,也跟這種特殊的基因鏈結構有關。
在那種狀態下,需要細胞的快速分裂生長,只有這樣才能讓機體結構維持穩定。
特別是外部物質處于超臨界狀態下,以這種結構組成的外殼就像一個天然的場域保護罩。
不是硬,而是在外部環境的作用下變成一大塊果凍把大量的離子隔離在外,同時它也是超導效應的磁場屏蔽。
不同環境下的龜殼有著不同的應用,當太白有二氧化碳海洋作為防護時,硅基人并不需要一個堅硬的外殼來保障自己的安全。
反而他們需要一個保護套來將他們與環境做一個安全的電磁隔離。
在超臨界態中生存,除了一個穩定的內生電磁場,他們還需要一個可以快速代謝更新的體組織,這也是大龜殼的妙用。
大龜殼代謝生成的速度之快,還要比水藍上常見的癌細胞快上很多倍,內生的超導電場就是在這種快速生長代謝的細胞作用下產生的。
也就意味著它們有更強的生存能力,能適應惡劣的環境。
它們不怕輻射,不懼高溫、低溫,生存不依賴于物質,只要有能量,近乎于不死不滅。
當這樣的生物橫渡星河而來時,是怎樣的一個局面?
當然它們也不是全無缺點,有太空中他們會很強,可他們無法耐受水藍的環境,也因此給梅哲仁的破解工作出了個大難題。
在水藍的富氧貧電荷的環境下,硅基質的組織結構不再具有穩定性,很容易崩潰。
只要一去掉場域保護,它就立即變成了一種半流體狀態的凝膠,所以研究這個遺蛻就必須在一層超臨界膜包裹下進行。
這也是生物攻關小組以及其他人插不上手的原因,沒有足夠強的場域或者高溫高壓環境,就連研究對象都保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