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紀元1005年12月12日
今天是黃道吉日,經過大半個月的籌備,蘇雷的芒瑜高科公司終于正式開張了。
“噼噼啪啪……”十萬響鞭炮炸完之后,就是鑼鼓嗩吶和絲竹的奏樂。
這個世界的習俗和地球不太一樣,比如開業典禮,這里不興剪彩,也不興送花籃。而是更具傳統意味,主要有儺舞和舞獅。
然后就是給附近的鄰居和行人發糖和紅包,一般是成人發糖,小孩還加一個裝硬幣的紅包。
至于紅包里的內容,就多少不拘了。數量最少一枚到最多九枚,材質金銀銅鐵幣都不限。
以蘇雷的窮鬼做派,當然是只放了一個硬幣。
至于材質,金銀就甭想了,銅幣都沒戲,鐵幣!
所以芒瑜高科的開業紅包里都是一枚0.05銖面值的五文鋼镚!
晨妹像托法寶一樣托著一枚五文的鋼镚,故作驚喜的說道:“我的亮哥啊,你可真大方!居然沒有用一文錢的鋼镚!比我預想的慷慨了五倍!真是了不起!”
蘇雷假裝沒聽出對方的嘲諷,很和藹的笑了:“哎,這不是經濟實力有限嗎……”
這里順利說一下大夏的幣制。特別是“銖”這個輔幣,這是一種當今世界唯一的面值有小數點的貨幣,也是讀法和寫法不一樣的貨幣。
但凡是大夏官方的正式文件和貨幣面值上,都只有“元”和“銖”,沒有“文”這個貨幣單位的。官方規定的就是1元=100銖,沒有別的單位了。
但是“銖”是有小數點的,最小面值是0.01銖。而實際上民間一直都把0.01銖稱為1文,所以真算起來的話,大夏其實是有三級貨幣:1元=100銖=10000文。
至于為什么會有這么奇怪的幣制,簡單的說就四個字——“祖宗成法”。
因為“元銖制”是當年太祖太宗父子訂立的。太祖確定了“元”為基準貨幣,“銖”為輔幣。而當時還是監國太子的太宗皇帝,又具體確定了“一元半兩”,“一元百銖”的大夏幣制。
后來太祖認為一株面額的銅錢價值有點兒偏高,不利民間使用,同時也為了完全消除那些民間自己搞的小面值輔幣。就在“元銖制”基礎上打了補丁,于是就有了二分之一、五分之一、十分之一、百分之一銖這種面值的輔幣。
而基層和民間為了稱呼方便,就把百分之一銖稱為“一文”,一直至今。
因為大夏當年確定的基準貨幣是一元銀幣,第一批一元銀幣就是25克重,其中90%銀,10%銅。從此就成為定制,之后百多年一直沒變過。
太祖太宗規定的幣制后人誰敢輕易去動?
大夏皇室肯定不會去打自己祖宗的臉,歷屆政府內閣的老油條們就更不會了。
要他們為了一個錢幣的稱呼問題,去冒著這種完全不必要的政治風險動“祖宗成法”?
你開玩笑呢?
再說“元銖制”又不是不能用。
至于說到了后世,這個“元”的單位是有點大了,但不是還有“銖”嗎?
至于說外國人不習慣,為什么我堂堂大夏要去遷就他們的習慣?他們就不會來適應我們大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