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半島周圍的農田已經收割完畢,由于普及了堆肥技術,并引入了化肥、農藥、現代農業機械和工具。最主要是引入了高產的作物“雜交水稻”的關系,今年的糧食的產量相當的可觀。
可惜吃慣了小麥的當地人對于稻米這種食物并不是十分接受。只有少量的米粉制品還算受歡迎,稻米的產量雖然比小麥高得多,但是相應的單位重量的淀粉含量也要低一些,并且營養價值也略低一些。
不過對于這個時代的人來說,有吃的就不錯了。
之所以讓他們大量改種水稻,主要是對大夏對于當地的農業水平非常的不滿。當地明明河流密集,水量充沛,還有最好的水稻土,卻偏偏抱著小麥不放。
明明是個最適合種小麥的地方,你們卻偏偏跑去種小麥!種小麥也就算了,偏偏還**種不好!你們這特么也叫種田?就算是把一頭猩猩教一個月,也比你們種得好。
盡管大夏的專家們對當地的農業橫看豎看都不順眼,但是事實上,瓦爾的農業雖然不算蔚藍世界最發達的,但橫向比較也在及格線上。只是這種事情要看和誰比。
瓦爾半島位于大陸南方,氣溫和日照都是相當適合水稻生長,一年至少可以種兩季。
不過出于考慮到當地人的技術水平,大夏也就只安排了一季,另一季就種小麥。用稻麥輪作這種比較簡單的操作。
“稻麥輪作”真的很簡單,至少對于大夏來說是這樣,他們早在一千年前就已經開始在南方地方普及“稻麥輪作”技術了。
晚稻播種一般在6月底7月初,11月收獲。收割完冬小麥后,剛好可以趕上晚稻插秧,晚稻收割后又正值小麥播種,兩種作物無縫對接,實行輪作可以充分發揮冬季農田的最大效益。
當然,前提是要保持土壤的肥料和有機質,否則幾輪下來,這塊地就廢了。如果是以前,當地人肯定不敢這么玩,他們都是三圃制呢。不過現在有大夏的技術支持,就不存在這種問題。
當地從前年開始,就在大夏的專家指點下,開始該種水稻,經過兩年的普及和培養,現在已經在“黃金都帕”全國鋪開。凡是有條件改稻田的,都改成了稻田。
至于當地人的習慣問題,那是另一回事了。
過去的都帕三國盡管在大陸算是有錢的,糧產量也不算低,但是“好日子”也僅限于與上層社會和部分富裕中層,對于絕大多數的下層平民甚至奴隸來說,這日子并不好過。
別忘了,都帕三國特別是原黃金瓦爾和都帕共和國都是資本主義初級階段,這種形態的國家的下層生活更苦,比封建社會甚至奴隸社會還苦。
有一個簡單的數據可以說明,比如地球上的英國吧,據專家考證,奴隸社會時的人均壽命是30歲左右,而在千年之后的維多利亞時代,人均壽命是多少呢?是22歲!
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在這種資本主義初級階段,對于下層平民才是真正的黑暗時代,日子過得還不如奴隸社會時的奴隸。畢竟奴隸也是財產,只要不是特別變態的奴隸主,是會照顧和保護自己財產的。至少會讓他們吃飽,也不會讓他們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奴隸死了就是奴隸主的損失啊。
但是資本家就不一樣啊,雇工死掉一批對于他們根本沒影響。有的是無地失業的農民,死了再招一批,照樣的007。
所以所謂的習慣也就是對中上層而言,對于食不果腹的下層平面,有吃的就不錯了,那有那么多的飲食習慣啊。能吃大米總比沒得吃好吧。
大米飯能有多難吃,難道還比不得“黑面包”?
哦,當地下層的“黑面包”可不是某些人想象中的“全麥面包”,那玩意兒里面可不是只有小麥,還有至少一半的木屑、秸稈、草籽,以及黏土、沙子啥的。
當然必須承認,現在半島上蓬勃發展的修雪教會在推廣大米的事情上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用行政命令強行要當地人改變主食吃飯,并不是一個好主意。但如果是有教會帶頭,那就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