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要確保能夠成功收獲到足夠的魚獲,就得長時間駐扎一批足以鎮住場子的武裝力量在這里。這個人力成本一攤下來,就沒有什么盈利的余地了,畢竟只是養魚,能賺幾個錢。
然后就是設備和工具的問題,這種圍網養魚用的網子可不能差了。當地還沒有成系統的化工業,自然提供不了各種高分子合成材料,當地人的漁網還是以絲麻等天然材料為主。
這種天然材質的漁網的強度和防腐性都很有限,它們很難長時間的浸泡在海水里面不被腐蝕,“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個成語最初可不是形容懶惰,而是事實。
同時這漁網還要承受水流的拉扯以及魚類的沖撞,天然漁網的損壞速度會非常可怕。幾乎幾天就要換一次,否則一旦破損,所有的魚都可能跑得干干凈凈。那么光是漁網的支出,就能這行業變得無利可圖。
所以在地球上,真正開始普及近海圍網養魚的時代也是在20世紀中葉以后,化工行業大發展的時代。
“除了圍網養殖外,其實我們還有新的捕魚法——遠洋捕魚。但是那需要新型船舶的支持,這個恐怕暫時就不行了。”法蘭滌絲稍稍提了一下遠景規劃。
畢竟近海養殖的魚不可能太大,而修雪最喜歡的卻是那種巨型海產,比如鯨魚和各種超規模的玩意兒。
但是要實現遠洋捕魚,就需要大型漁船,為了保鮮和長期作業,最好還得配上漁業母船,組成一個完整的遠洋漁業編隊才是最合算的。
而要實現這些功能的漁船,以本地的技術實在難以做到。遠洋捕魚可不是這些噸位連50噸都沒有的木質漁船能干的。要說本世界確實可以做幾萬噸的大船,還特碼是魔法驅動,先進程度甚至超過地球。但是成本……
所以這些合適的遠洋漁船還只能是大夏才能提供,但是大夏也沒辦法把幾千上萬噸的漁船運過來,還不是只能在這里現造。現在大夏在啟航島和瓦爾半島的船廠正在全力生產商船和戰艦,漁船的檔期排在很后面。至少三五年內是沒戲。
更要命的是,如果不搞定安博里的話,遠洋捕魚的風險實在太高,這個瘋婆子實在是喜怒無常,誰也不知道她會不會發飆。總不可能每個船隊都讓修雪跟著吧?
所以遠洋捕魚和捕鯨目前只是個預案,暫時還沒辦法實現。
送走了男爵之后,法蘭滌絲就帶領牧師們開始在圍網里設置神龕。
所謂的漂浮神龕并不難做,就是一個用錨鏈固定在海床上的木質平臺,上面搭著一個簡易祭壇,祭壇看上去像是一個大號的火鍋(其實是“鼎”啦)。在祭壇四角雕刻著圣徽,并且還有代表修雪的龍形神像。
如果有什么玩意兒敢在修雪的漁場偷魚的話,下場會非常的凄慘。
漁場搭建起后第三天,就有一群沙華魚人跑來挑事了。
這些沙華魚人帶著巨型鯊魚坐騎破壞了一處漁網,偷走了大約十噸左右的魚群,并讓不少魚跑掉了。
之后,法蘭滌絲他們什么都沒有做,只是老老實實的修理的圍欄和漁網,至于說那些膽肥的沙華魚人……
諾,看遠方不斷響起的晴空悶雷和水下透出的隱隱約約的青藍色神力光輝,就知道它們大概是遭修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