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蔚海所。
蘇雷到公司晃了一圈,發現大家都在勤勤懇懇的工作,根本不需要自己插手,于是就給大家談了幾句,來了幾句鼓舞,宣布了加薪和獎金計劃,就溜到了蔚海所。
他叫來副所長問道:“我上次回來時,航天總局不是說加大對宇宙的探測嗎?現在有什么成果沒有?”
三大飛升計劃已經進入收尾階段,那么下一步就是星際殖民了。所以上次回國時,蘇雷就向中央提了建議,中央也加大了對航天的扶持和投入。
副所長笑道:“院長,已經有了一些成果,這是我們最新的探測成果……”
很快,幾位相關專家趕到會議室,向頂頭上司介紹情況。
“院長,飛升項目的副產品十分好用,我們采用了靈能探測設備,對銀河系內各個恒星系進行了初步篩選和勘測……”負責空間探測項目的劉博士答道。
他打開筆記本,用投影儀播放著一份PPT。
同時進行講解:“……到上個月為止,我們一共探索大約一萬五千個星系,但是就像我們之前推測的那樣。適合生物的星系非常少,帶有宜居行星的就更少了。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系只有800顆多一點,大約二十分之一。而存在宜居行星的星系就更少了,只有不到100顆。”
“不是說銀河系的類地行星有60億到一百億顆嗎?”蘇雷有些好奇。
據估計,銀河系中約有1000億至4000億顆恒星,其中大約有百分之七像我們星系的太陽:為G型主序星。
有專家估計,夜空中可見的20%到50%的恒星在其可宜居地帶中都有類似地球的行星。也就是說,基本上每四顆類似太陽這樣的恒星中就會存在一顆類似地球的行星。于是就有學者由此推測出,在銀河系中,類地行星的數量可能多達100億顆。而更保守的估計是大約60億顆。
可以說,類地行星在銀河系內比較常見。
至于如何定義這些類地行星,參與這項研究的天體物理學家們表示,這些類似地球的行星尺寸為地球大小的25%到1.5倍之間,并且公轉周期在237天到500天之間。因為這樣的公轉周期,有可能讓這些行星處于可宜居的地帶,就像我們地球處于太陽系的可宜居地帶。而處于可宜居地帶的行星,意味著,這些行星表面的溫度不會特別高也不會特別低,能夠支持液態水的存在。這一點對于生命來說,比較重要。
“是有這個數量,估計出不同恒星通常都擁有哪種不同的行星能夠為行星的行成與演化理論提供重要的約束條件,并且能夠幫助優化未來尋找系外行星的任務。根據計算,每個G型恒星的類地行星上限為0.18個……”
劉博士侃侃而談。
“但是,類地行星只是生命的必備條件,而不是唯一條件。這些處于宜居地帶的類地行星,是否可能存在生命,還需要多方面的條件。比如說,是否擁有濃厚的大氣層、是否擁有磁場、是否存在液態水等。”
“以前因為技術上的問題,我們對于宇宙星海的所知非常少。直到有了這種方便快捷,消耗極低,且準確度較高的靈能探測設備才有有了更有效率的觀測和篩選……”
劉博士介紹,目前他們以人類自身為標準,對宜居行星的初步定義是:巖石型星球,有氮氧大氣層,有液態水,重力為母星的0.5到1.5倍。
對于符合條件的星球又分為三個大類:和地球最接近的潮濕型,水分較少的干旱型,溫度極低的寒帶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