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三甲同進士出身在殿試之后就直接被吏部發往外地為官了。
能夠留在京城,入六部歷練,最終被選為省試考官的官員都是二甲進士出身。
而在省試里,又有多少考生能夠在文章上超過這些二甲進士
想一想就知道了,少之又少。
因而往年省試的時候,能夠獲得兩個圈的考生,在省試張榜的時候,排名都是考前的,能夠獲得一個圈的,也基本上能夠穩穩考上舉人,只不過排名靠后罷了。
能夠獲得三個圈的考生,絕大多數都能夠奪得解元,也就是省試第一的名號。
前前后后一陣忙碌之后,四位同考試官一共給主考房發去一圈試卷61張,待定試卷123張。
這樣多上幾張試卷也不奇怪。
反正到最后,也是需要大家坐在一起,對中舉名單進行最后的確定。
很快,六位考官就坐在了主考房里。
主考官主持名單確定會議。
他的意思自然是按照以往的省試慣例來,先將一個圈都沒有的試卷盡數剔除貶落。
對于這一點,所有考官都沒有意見。
如此操作一番之后,剩下的試卷就從184張變成了63張。
這并不奇怪,既然在同考試官那里都沒能得到圈圈的待定試卷,按道理說,在主考,副考這里也不太可能獲得圈圈。
畢竟一般情況而言,主考和副考的眼光比同考試官更高一些。
唯二的兩張試卷完全是因為主考或者副考感覺文章做得有新意,因而畫了一個圈。
但即便是只剩下63張試卷,依然還需要剔除貶落,因為這次省試,主考官只愿意錄取56人。
他認為這樣更吉利一些。
當然,這是主考官的權力所在,只要他確定的錄取名額不低于往年的最低數,也不高于往年的最高數,那么就沒人可以指責他。
56人正好是往年歷屆省試的平均數。
副考官不會因為錄取名額太少而感覺針對了山南省,而同考試官們也不會因為錄取名額太多而讓人感覺文章水平太低。
實際上對于已經將所有遞送進入主考房的試卷盡數看了一遍的主考官來說,要貶落那些試卷,已經在他心里了。
因而隨后他就干凈利落的貶落了7張他認為不合格的試卷。
當然,這個結果也得到了其他考官的同意。
最后,副考官詢問主考官“是否搜遺”
所謂搜遺就是當主考官感覺合格試卷數量不夠的時候,從被貶落的試卷里尋找出較為合適的試卷,補齊自己所需的數量。但這個工作量,實際上是很大的。
既然要搜遺就需要將所有試卷盡數拿出一一翻看,重新審批。
因而一般情況而言,除非是主考官有什么考慮或者有什么重要的利益關系牽連,否則的話,主考官是不會愿意這么興師動眾的忙碌。
實際上,這位主考官也是如此,搖了搖頭笑道“有那一篇文章,就算是所有考生貶落又何懼”
副考官聽到這話,忍不住愣了一下,隨之跟著笑了起來。
最終,中舉名單確定。
文吏也將原卷取出,開湖名之后,與謄抄卷一一對應,確定無誤之后,便將中舉名單抄錄到黃紙上,然后由主考、副考以及同考試官一一署名蓋上自身官印。
至此,這名單方才正式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