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較為風平浪靜的測試場,魚雷艇就從鋼纜上解下,停在一處。
小型護衛艦則在駛離兩海里之后停下,等待測試指揮部的下一個命令。
此時的魚雷艇上,裝在其甲板下的幾個塑料桶已經被激活。
這看上去好似刮灰白的塑料桶里就裝滿了納米機器人。
這塑料桶看上去不起眼,但卻是配合納米機器人的高科技產品。
在ai智能察覺到魚雷艇出現損傷之后,塑料桶就會放出納米機器人,對魚雷艇進行修復。
當然,現在只是個測試罷了。
這種塑料桶也未必就真的適合納米機器人的釋放使用。
總之,現在大家就只是想要看看納米機器人能否真的修復受到損傷的魚雷艇。
是馬是騾子,拉出來溜溜就知道了。
很快,隨著測試指揮部的命令下達。
小型護衛艦那門57艦炮,就迅速旋轉鎖定了遠處的靶船,然后一口氣打出了十發穿甲彈。
在現代火控系統控制下的艦炮,打一個2海里外的固定靶子,可以說是輕而易舉。
這十發穿甲彈分別擊中了魚雷艇的各個部位,甚至于有一發還擊中了魚雷艇的水下部位。
頓時洶涌的海水就順著穿甲彈打出來的窟窿,朝著魚雷艇內部涌入。
可就在這時,那些納米機器人已經被激活啟動,一團團黑色液體被噴射而出,隨后就堵在了一個個窟窿上,隨后納米機器人迅速增殖,在短短一秒不到的時間里,就堵上了那些窟窿。
隨后就是小型護衛艦靠近靶船,十多個材料學的專家隨即就下到了靶船上,對那些被填補的窟窿進行性能上的測試。
幾個小時的測試之后,一份數據明確的測試報告就新鮮出爐了。
看到這份測試報告之后,軍方代表很有經驗的翻過前面幾頁,直接看了看報告尾部的綜合評估。
沒法,前面的數據,他是看不懂的,但最后面的性能綜合評估,他是能看懂的。
“填補之后的船殼綜合性能比之前還要強出百分之四十”
軍方代表看得目瞪口呆“這就意味著,如果用這些納米機器人來制造一條戰艦的話,其堅固程度比現在的船用鋼還要堅固”
對于軍方代表的疑問,那些材料學專家點了點頭,但也表示這并不現實的。
這種納米機器人的造價是多少,他們不知道,但肯定要比船用鋼貴上很多。
這會導致戰艦的造價超出預算很多。
當然,這些討論,方小悅并不知曉。
如果他知道的話,會呵呵一笑。
現在這種機械修復納米機器人的造價實際上并不高,因為其本身可以復制
這可要比船用鋼的造價低上很多。
用這種納米機器人來建造戰艦,真正的麻煩是現在碳顆粒不夠用。
這種細小到僅僅只是幾個碳原子構成的碳顆粒,目前僅僅只產自于核聚變反應堆里。
這就造成了碳顆粒的產量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