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樣的話,且不說產量多少,其出產鋼鐵品質真心不好控制。
為了推進石碌計劃,孫學斌親自帶著一個營的士兵在一個清晨,乘坐幾艘漁船,沿著海岸線前往昌江口。
他們就是先頭兵。
等他們控制好了昌江出海口,以及在對應地點登陸建立營地之后,碼頭區這邊組建的地質勘察隊方才會出發。
此時天色已經大亮,站在船頭上,聽著蹬蹬蹬的發動機響聲,孫學斌看著遠處的海面,心情有些莫名的好。
心情沒法不好,雖說現在臨時管委會的發展重點還是在工業上,但也正因為工業需要鐵礦,而鐵礦的開發就離開不了軍隊的保駕護航!
因而孫學斌所期望的軍隊大建設雖說沒能成功,但兵的的確確多了。
時至今日,碼頭區總兵力已經達到了二千二百人,其中外出到交趾鴻基執行任務的有一個營,兩百多人,碼頭區駐守四個營,一千人,陸軍新兵營里還有500人在訓練,海軍士兵學院里還有四百多人。
要說以碼頭區除穿越眾之外有歸化民一萬五千多人,其中軍事力量占比就有些大了。
但這也不奇怪,特殊時期而已,像穿越眾這樣以超越這個時代的科技力量來發展,在經商里使用剪刀差大肆收割財富,在農業上使用先進技術等等,想要供養起一支2200人的軍隊并不算困難。
現在孫學斌唯一有些憂愁的就是碼頭區燃油倉庫里的燃油似乎用得有些厲害。
據上次會議里,后勤組錢麗紅大姐的匯報,按照現在的使用量,庫存燃油最多還能夠支撐半年。
當然,如果將發電機停了,將貨輪,漁船都停了,那燃油用個十多年都沒有問題,可這樣就沒有半點意義了。
碼頭區現在需要的是高速發展,而不是止步不前,等著清軍殺上門來,到那時,一切都晚了。
由于時間并不太緊張,又要節約燃油,漁船以每小時8海里的經濟速度跑了十二個小時,從早上9點,一直跑到晚上9點,方才抵達昌江出海口。
后世的昌江出海口怎么說也是比較繁華的地帶,可這個時候的昌江出海口那就是一片荒蕪之地。
紅樹林蔓延數十里,期間白鶴蒼鷺時起彼伏,偶爾一條大魚躍出水面,卻是一番生機盎然的自然風光。
這要是放到后世去,要不了多久就能夠輕松開發成為3A景區。
不過孫學斌這個時候卻沒有絲毫查看風景的念頭,而是在等待上岸探查的偵察隊回報。
還好,一切順利,半個小時后,偵察隊就通過對講機將上岸偵查的情況匯報了一遍。
簡單來說,除了附近有一個村落之外,這里基本上就沒有多少人煙。
昌江出海口有一橢圓葫蘆狀的江心島將昌江出海口分成了兩處,并且江心島兩側的河道里還有個長條卵形的小島。
最終孫學斌將登陸地點盯在了江心島西側的江岸。
原因很簡單,這里更偏僻一些,遠離了左側江岸的村落,不容易暴露,并且在江心島與西側一處小島的掩護之下,這里形成了一個半封閉狀的港灣,其避風性極好,就算是后面來了颶風,也不用擔心安全問題。
至于登陸,孫學斌之前就親自操刀訓練了幾次,這個時候那些士兵乘坐著漁船上外掛的小船,悄然無聲的劃動船槳,朝著岸邊靠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