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以百計的新農場在島上建立起來之后,吸收了大量以往貧困的農戶。
而各縣都建立起了粉條、淀粉、薯片加工廠,農具廠,肥皂廠,水泥廠等等一系列的工廠,這也吸收了不少發配流放人員,土著居民等等。
工農兩手抓,兩手都發展得不錯,這也就讓南海島的社會局面從以往的不安定,動不動就會出現治安事件,變得安詳了很多。
同時,隨著新一批師范學校學生的畢業,星海國教育事務部在各縣都創建了小學,職業培訓學校等等,甚至于為提升歸化民的教育素質,強行推進了義務教育制度。
當然,由于師范資源暫時還比較緊缺,現在的義務教育制度也就只是小學1-3年級。
也就是說,那些被強制要求入學的學生,必須讀滿小學1-3年級,之后精英學生繼續進讀4-5年級,被淘汰下來的3年級小學生則會轉學到職業學校,進行為期兩年的職業培訓。
這也是無奈的事情。
教育事務委員,教育事務部部長黃小麗元老原本是打算推進五年義務教育制度,可由于教師數量嚴重不足,再加上元老院一致通過要求18歲以下未成年人強制入學的規定,就使得那些小學剛一建立起來,就有癱瘓的傾向。
18歲以下未成年人強制入學這個規定,使得全南海島30萬人里,差不多有5萬人需要強制入學。
雖說由于行政管理體系建設尚不完全,使得有大量的未成年人在公告之后,依然沒有被強制入學,但光已經遵守公告規定,強制入學的學生,就超過了三萬人。
十一座小學,容納三萬學生,放在后世,倒不成什么問題。
可在師范體系培養力度不夠的星海國,這個學生人數就太膨脹了一些。
一個小學里招收了近三千學生,而教師則只有五十人。
唯一值得慶幸的就是,這三千學生開始只能上一年級,等一年級結束后,根據考試結果,調整他們的學習進度。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五十名教師還算勉強夠用。
現在真正的難點在于剩下那兩萬名未入學的學生。
準確來說,大多數未入學的學生都是女孩。
這并不奇怪,到了這個時候,封建理學已經開始逐漸深入社會個階層,使得不少人家對于女子無才便是德一說頗為贊同。
讓我家女孩去上學?瘋了吧!
對于那些學生家長來說,女孩子待在家里,幫著做做家務,帶一帶弟弟妹妹,學一學女紅什么的就很好了。
出門上學?
那不是丟人現眼的事情嗎?
女孩子的名聲壞掉了,以后還怎么嫁人?
可以這么說,就是這種被封建理學所統治的思想禁錮了大多數女孩出門上學的可能。
面對這樣的問題,教育事務委員黃小麗元老也感覺很頭痛。
實際上,在平時的工作里,她倒不是很能夠感受到這種封建理學的影響。
畢竟那些教育事務部里的歸化民職工,看到她的時候,都會變得規規矩矩,老老實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