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就是駐扎在嘲州的第四師是否有能力進入胡建,對那里的清軍進行打擊?
討論的結果就是第四師能夠進入胡建,擊敗駐扎在胡建的清軍沒有問題,但也要考慮到淦州前線的清軍對側翼的襲擊。
但不建議第四師進入胡建,其中比較麻煩的一點就是胡建境內地形險要多山,這對于嚴重依賴后勤供應的星海軍而言,并不算一個很好的作戰環境,會讓不必要的傷亡或者病患大增。
不過前往胡建不太合適,前往淦州就沒問題了。
淦州乃是清軍南下的主要據點,雖說之前與南明新軍那一仗打得丟盔卸甲,狼狽不堪,但南下大將軍多羅貝勒勒克德渾緊守營門,將耿精忠等降軍盡數調集過來之后,營中兵馬也達到了十五萬之眾。
再加上耿精忠等降軍乃是清軍之中的專業火器部隊,如此一來,雙方局面頓時扭轉,進入到僵持階段。
雖說南明新軍時不時可以憑借雷電1646型的射程欺負一下在營寨上露頭的清軍,可清軍千辛萬苦拉過來的紅衣大炮卻將南明新軍教訓了一頓。
沒法,南明新軍雖說有拿破侖炮,可清軍的炮多啊!
雖說清軍大多數的炮都是什么迅雷炮,虎蹲炮之類的小炮,僅有的十幾門大炮也是繳獲自明軍的紅衣大炮,從佛郎機人處買來的佛郎機炮等等,但其總數卻有上百門之多。
即便這些火炮大多射程不足,但清軍里的降軍人命不值錢啊,拼了命的將炮推過來,抵達射程之后開炮,與南明新軍換人頭,南明新軍怎么也承受不住這樣的傷亡啊。
如此一來,南明新軍反倒被打得不敢出營,全靠了兄弟部隊的支撐方才沒有崩盤。
而接到教官隊的消息時,孫學斌正巧送第四師上路前往淦州一線。
而嘲州這邊則是從南海島將第三師的兩個團給調了過來,并將第三師的十門88野戰炮給調給了第三師。
第三師一團駐守嘲州,第三師二團則是朝著胡建方向挺進,能打多遠就打多遠,其主要目的則是輔助移民工作小組盡可能的收刮流民。
如果能夠將胡建人口掠走大半的話,對于清軍而言,就算得上是一個沉重打擊了。
畢竟不管是養兵還是重整秩序,都需要錢糧來支撐的。
遠在煙京的清廷現在是沒可能給予多少幫助的,這都全得靠清軍自己。
至于孫學斌自己則是乘船返回星海市,作為軍事事務委員,軍事事務部部長,他這輩子大概也就這最后一次領兵打仗的機會了。
以后,以他的地位和身份,只能夠執掌全局,而不是跑到前線去打仗。
時間流逝如梭,轉眼間便是三個月時間過去。
在這三個月時間里,星海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首先就是第四師在抵達淦州一線之后,經過兩天的修整,便在南明軍的掩護下,朝著清軍大營發動了攻擊。
對于星海軍的攻擊,那位多羅貝勒勒克德渾雖說已經接到胡建清軍大敗的消息,但他并不認為這支三千人的軍隊能夠對自己造成多大的威脅。
要知道,到了這個時候,清軍大營里光是耿精忠等人麾下就有十萬大軍,再加上吳三桂調派而來的一千關寧鐵騎,如果不是糧草不足的話,隨隨便便就能夠擊潰對面的南明軍。
要知道,在這個時代,雖說火器正在崛起,但騎兵依舊是戰場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