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隨行的兩個步兵團下船之后,隨即便控制了玉仙縣縣城以及沿岸數十里地界。
這里距離馬六甲的直線距離為830公里,因而被王海濤定為了南下艦隊的前進基地。
大量的物質在短時間被運輸到了這里,三萬苦力與運來的蒸汽機械齊齊發力,在短短的兩個月時間里,就修建起了碼頭,菱堡,炮臺以及一座造船廠。
當然,這里的造船廠目前只能夠建造一些小漁船,以及二級戰列艦以下的大修保養。
一級戰列艦暫時還只能返回三丫母港或者星海市母港去大修保養。
不得不說,在短短幾個月時間里,星海國的海上勢力就擴張了一千公里有余。
而在這幾個月時間里,又有兩艘一級戰列艦,四艘二級戰列艦以及若干護衛艦下水,為星海國的海路提供安全保證。
在星海國與昭武政權的新一輪貸款協議里,星海國購買了昭武政權位于朱江口外的香島與嘲州外海的一座南奧島作為北方艦隊的駐地。
這兩處駐地的落成將會極大縮短星海國對昭武政權以及大員一線的兵力投放距離。
當然,這暫時是星海國對北面的動作極限了。
因為在1649年的元老院半年會議里已經規定了,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星海國的主要力量投放方向就是打通馬六甲,波斯灣這條航路!
為此,星海國將會調集全部力量,不懈余力!
這里的不懈余力其中就包括了科技的力量。
為了確保星海國南下艦隊在面對葡萄壓,賀蘭人以及不列顛人時的絕對優勢,星海國不但建立沿途多個港口,同時還將雷達第一次搬上了木殼鐵甲艦。
當然,南下艦隊也就只有那艘旗艦獲得了雷達上船的殊榮。
雷達這玩意,以星海國現有科技,二十年,不,估計五十年都未必能夠造出來。
畢竟這已經涉及到了電子科技范圍。
因而星海國現有的雷達,任何一部都在工業部登記造冊過。
那些跟著穿越過來的現代船舶,只要是沒法修復的,其雷達都在第一時間給拆卸了下來,保養一番之后,收入倉庫里,盡可能的延長其使用壽命。
由此可見,星海國對這南下戰略有多么重視了。
兩個月后,玉仙港正式落成,數量超過百艘的運輸船開始源源不斷的趕來,將大量的煤炭,罐頭乃至于各種物質運來。
這也是無奈的事情,現在星海國的戰艦都是使用蒸汽機驅動,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儲備大量煤炭是必須的。
不過為了確保南下戰略計劃的完成,工業事務部還召集了眾多技術人員為海軍乃至于陸軍打造新一代的主力艦以及武器。
這并不奇怪,不管是海軍還是陸軍,武器裝備更新換代是必須的。
更好的武器裝備能夠讓更少的軍隊發揮出更強的戰斗力。
為此,以方小悅牽頭的武器研究項目組提出了研制5000噸戰略主力艦以及機槍計劃。
從武器規劃上來說,5000噸戰略主力艦依然是木殼鐵甲艦,不過考慮到木質戰艦的服役年限較之鐵船要短上很多,以及木殼戰艦的噸位性價比問題,因而這應該就是最后一代木殼鐵甲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