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洞村,就是移民搬遷留下來的偏遠無人村。
這個村子不大,人最多的時候不過二十來戶人家,口不過百。
因為人均耕地面積少,而且土地貧瘠,村民們不得不響應國家號召,搬遷到了城里,到城里去討生活。
因此龍洞村的百十畝地和幾千畝的山林也都漸漸荒廢下來。
經過政府的一番整理,這些土地和山林就被掛到了土流網上。
“一百塊一畝!”張海看了下價格,覺得自己還能接受,而且簽約時間也是很靈活,不僅有三年五年等選項,還能一次就簽十年。
隨后張海又看了下山林的流轉價格,八千畝山林,承包價為每年一萬元。
價錢很便宜,相當的便宜,但這片山林的信息掛在網上已經一年多了,依舊無人問津。
張海想了想,覺得這應該還是和青山人不擅長創業有關,因為當地人都比較保守,不喜歡冒險。
而像隔壁的川省人和南湖人,他們那些地方就有創業的氛圍,或是買小吃,或是搞展銷,即使是換個銻盆茶壺,都帶動很多老鄉一起干。
更不要說東部沿海的人,那些家伙搞的幾乎都是大生意,各種商幫、團伙,在華夏市場上搞風搞雨,叱咤風云。
因此,張海覺得創業經商的氛圍,對地區的經濟發展真的很重要。
除了龍洞村外,張海找到了好幾個當地的流轉地塊。
比如干海村的地塊也不錯,掛牌流轉的土地面積有五百畝,荒山一萬五千畝,承包價格和龍洞村相差不大。
而且根據介紹,這個村子不僅通水通電,汽車也能直接開到村里,非常的方便。
“龍洞村、干海村……”
關上網頁,張海嘴里念叨著,因為這兩個村子剛好挨在一起,對自己來說相當的重要。
第二天,張海將養殖場和農場的事情安排好,騎著摩托就向龍洞村趕去。
龍洞村位于青龍山脈東北部,
距離張家灣也并不遠,只有五公里左右的路程,因為村子邊上有個龍王洞而得名。
十多分鐘后,張海騎著摩托車來到了龍洞村外。
太安靜了!!
看著眼前的小村莊,毫無生氣的模樣,許多房子因為每人打理,已經搖搖欲墜。
全村二十多戶人家,完全看不到一處炊煙。
張海觀察了一會兒,又繼續前進,將車直接開到村子的中央停了下來。
“你是干嘛的?”
突然一陣聲音從身后傳來,嚇了張海一跳,轉過身來才發現是一個六七十歲的老人,老人身后還牽著一頭大黃牛。
看到老人張海立馬鎮定下來,然后笑著回答道:“我是張家灣的,來這里找同學,周天文家是這里吧?”
“他家早搬了,現在住在城里的移民搬遷小區!”老人一聽張海是張家灣的,臉上的神色就緩和下來。
隨后張海就和老大爺聊了起來,據他介紹,現在整個村子只剩下兩戶人家,一共就三口人,村里的土地也全都撂荒了,只有他和另外一個大爺,一人還種了兩畝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