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建一個育種部門??”聽到老板天馬行空的想法,苗立偉都有些愣住了!!
因為育種可不是什么賺錢的行業,甚至十個育種機構有九個都在虧損,要不是國有單位,估計這些育種企業早都倒閉了,所以建一個育種公司,可不是什么好的想法。
“老板,育種不可不簡單啊,比如培育一種新的高產玉米品種,少說都要五六兩,甚至一二十年都不一定能成功,我覺得咱們還是沒必要再建這么一個部門吧?”
聽了苗立偉的話,張海覺得自己的想法有些簡單,本來還想用今年高產玉米來自己育種,讓后將玉米當做種子高價賣出去,這樣不僅能創造更多的收益,也能提高大家的玉米的產量。
但張海一聽培育一個新的玉米品種要花那么多時間,頓時就愣住了,之前他還這沒想到育種的周期會如此漫長,難怪投資育種方面的私營企業那么少。
“行,我知道了,不過咱們你農場的高產玉米授權的事情,還需要你去跟王教授他們談,主要條件就是你剛才說的那些,
只要他們答應保留我們的自有權和研究成果的共享權,我們甚至可以免費向他們開放育種授權。”張海想了想然后說道。
“好的老板!今天我整理下資料,明天就去和他們談這事!”苗立偉認真的點點頭。
有了苗立偉這個專業的農學博士,張海心里總算輕松了下來。
但回到家后,張海的腦海中一直都還在想著育種的事情。
本來按照他的相法,有了‘五谷豐登’的金手指相助,自己要是成立一家育種公司,肯定能很快培育出高產的種子來。
但哪成想培育一種新的高產種子會那么麻煩,居然需要五六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就讓張海非常郁悶了!!
要怎么樣才能縮短育種的時間呢??
干想也沒什么用,張海決定先查查資料,大略了解下育種這個行業再說。
“國內和國外的育種差距怎么會這么大??”
看到網上的資料介紹,張海都有些不敢相信了,因為之前自己讀書的時候,書本上都告訴我們,雜交水稻是中國的首創,國內的育種科學家非常牛,讓全國甚至全世界都擺脫了糧食危機,造福了全世界幾十億人民。
雖然大學和工作后,也多多少少知道,國內的育種其實沒那么強大,但也沒想到國內的育種已經落后到這種程度,和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差距如此巨大。
就拿張海想要了解的玉米行業來說。
當國內玉米平均畝產量還在四百公斤左右徘徊的時候,美國的平均畝產量已經達到了七百多公斤,幾乎相當于中國平均畝產量的兩倍!!
兩倍啊,這是多么的恐怖,這樣的差距真的讓張海都被有些窒息。
即使在玉米的主產區,東北的平均玉米畝產量也不過六百公斤而已,和美國的差距依舊巨大。
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距??
張海看了不少資料,再結合自己了解的,發現兩者的差距,不僅是土地的本身條件,還在于種植技術、農藥、育種等方方面面的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