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李節為自己求情,蔣瓛也對他露出一個感激的眼神。湯和其實也知道,這件事不能怪錦衣衛,如果倭寇的蹤跡那么容易查清楚的話,恐怕早在多年前就已經被大明的水軍消滅了。
于是湯和這時也借坡下驢道:“罷了,看在李伴讀的面子上,這件事就暫且記下,你們錦衣衛這段時間就跟隨在我左右,隨時聽候調遣!”
“謝國公、謝李伴讀!”蔣瓛看到湯和暫時不追究這件事,當即也大喜道。
休息了一晚后,第二天早上剛起床,那位知府王論又親自前來拜訪,湯和與李節也剛好要去檢閱一下方關手下的水軍,所以就請王論一同前去,另外蔣瓛也一直跟隨在他們左右。
一行人再次來到碼頭,清晨時分的碼頭最為繁忙,船主們忙著裝卸貨物,力工們光著膀子,吃力的扛著貨物為自己的生活打拼,周圍還有各色攤販們吆喝著招攬生意,港口中的船只也是進出個不停,這里應該是世界上最為繁忙的港口之一了。
然而就在李節他們登船時,卻忽然只見不遠處一隊小船中傳來一陣騷亂,緊接著就有人哭喊起來,然后又人跳下水,似乎是有人落水,這些人也在忙著施救。
李節他們的船高,離的也不遠,所以很快就看到有人將一個小孩子從水中救了上來,不過這孩子似乎已經陷入昏迷,被拉到甲板時也一動不動,旁邊有一個婦人和幾個孩子在哭嚎。
落水的孩子情況危急,船上的人也立刻劃船到岸邊,似乎是想上岸找大夫施救,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他們的船剛一靠近岸邊,立刻就被周圍的其它船給擋住了,然后有人叫囂著禁止他們靠岸,甚至還用船槳把載著孩子的小船推離岸邊。
“豈有此理!光天化日之下,他們這是要殺人嗎?”李節看到那些驅趕船只的人萬分惱火的道,人家的孩子都要死了,他們卻還不讓船靠岸,這根本就是在故意殺人。
旁邊的知府王論也有些尷尬,不過他還是小聲的解釋道:“李伴讀有所不知,那些是疍民,按照沿海一帶的風俗,是禁止他們上岸的!”
所謂疍民,其實也叫蛋民,是指沿海一帶生活在船上的人,平時以打漁、運輸為生,他們平時駕著小船,遇到海浪翻滾時,猶如蛋殼浮于水上,隨時都有傾沒的危險,所以才被人稱為蛋民。
疍民來源很雜,有人說他們是前宋遺民,有人說他們來自于海外,甚至有些沿海破產的百姓,也會成為疍民,甚至據說當年張士誠兵敗時,有些不愿意投降的舊部,也干脆下海做了疍民。
李節來之前聽說過疍民的事,不過他可不管什么風俗不風俗,在他眼里,天大地大人命最大,所以只見他邁步來碼頭,對那些驅趕疍民小船的人大吼一聲:“住手!”
李節身穿官服,身邊又有護衛跟著,那些正在驅趕疍民的人也被嚇了一跳,當即也停下手來,畢竟普通人最怕官,他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惹怒了這位年輕的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