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那么多的大方大浪,潮一流都輕輕松松地走過了。
唯獨這一次,原本普普通通的一個小危機,卻發展到了潮一流傾盡所有,都沒辦法挽回的地步。
潮遺留并非做地產齊家,他花二十億接手摩天大樓底下的那塊地,純屬仗義的接盤俠。
在潮一流接手之前,那個地方就是市中心最著名的爛尾樓,爛了沒有二十年也有十年。
那塊地,是歷史遺留問題。
一九九八年,郵政和電信分家的時候,劃撥給了郵政。
分家之前設計的是郵電第一高樓。
分家之后,郵政并沒有足夠的錢,在那塊地上建第一高樓,只建了一棟八層的裙樓就不動了。
好好的第一高樓,一度淪為郵政運輸的停車場。
郵政想要出手這塊地,但因為要拆除已經建的裙樓和各種各樣復雜的歷史遺留問題,并沒有大型房企愿意接手,小型的又沒有實力。
從未涉足過地產的潮首富在一片叫好聲中,給郵政排憂解難,讓本市最中心的位置,少了一棟爛尾樓。
整整二十個億,除了有幾個非要跟著分一杯羹的好兄弟之外,絕大部分都是潮一流的自由資金,這和大部分房企從買地開始,就主要靠銀行貸款房企,有著本質上的差距。
因為爛尾了太多年,原本第一高樓的設計,已經完全跟不上時代的發展。
潮一流接手之后,沒有續用原來的方案,直接把已經建好的裙樓給拆了重新找了頂級建筑師事務所合作,并且辦齊了所有的手續。
第一高樓所在的位置,是市中心的最后一塊寶地。
有各種歷史遺留問題的時候是一回事,手續齊全了之后,就又是另外一回事。
好幾家大開發商開始找潮一流談合作開發,更多的是讓潮一流這個地產門外漢直接開個價,把整個項目給轉讓了。
潮一流沒有開發摩天大樓的經驗,原本是想著緩一緩,搞清楚最佳合作方式。
首富要建66層摩天大樓的消息一出,本地銀行就一家家地追在潮一流的屁股后面,哭著喊著要放貸,各個都有三寸不爛之舌。
“做房地產開發的哪有嫌貸款多的?”
“全國排的上號的那些個開發商,哪個不是貸款幾千上萬億的?”
“你就貸這么一點點,連土地價格都不到,肯定不會有風險。”
“沒必要找人合作,白白被分走一杯羹,需要多少錢,我們給你放貸。”
勸的人多了,潮首富自己也覺得沒必要再拉人入伙。
潮一流松口僅僅三天,以土地為抵押,四家銀行,給潮一流聯合放貸的14個億,就到位了。
一個個都害怕放貸晚了,潮首富就收別家的貸款了。
有了本地首富的加持,項目自啟動以來,一直順風順水,還比計劃提前了四個月封頂。
誰都沒有想過,這么順風順水的一個項目,最后的預售證會死活都辦不下來。
買地的二十個億,是潮一流做了這么多年首富積攢下來的多有可調配資金。
預售證辦不下來,銀行又是第一個聞風而動,一家一家急著收回貸款。
潮一流為了不讓資金鏈斷裂,就把自己的私人資產,包括潮長長的私人資產都給抵押了。
潮一流的情況和那些在別的地方虧了錢的,從買地開始錢都是銀行的房開不一樣。
最差的情況,按照原來銀行要給他放貸的時候的那些個行長的說法,不管這棟樓值多少錢,只要把底下的那塊地賣了,他也有的是轉圜余地。
他花二十個億買的地,過了這么多年,升值了不知凡幾,他就算賤賣也不止二十億。
潮一流就是本著這樣的信念,最后連一家人的巨額保險都退了應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