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經開始說了起來。
他來到荊州之后,做了相關的調查和研究。當然也了解到了當今營造技術和隊伍所能做出的事情。正常情況下,是絕對不可能提出這種看上去不切實際的要求的。
最早讓他萌生出這種想法,是因為在落鳳鎮秦家采石場坐滑軌時產生的。
類似荊州城這種大型營造項目,運輸問題是制約工程進度的關鍵因素之一。
只要是大型項目,對石料的需求都不是一個小數字。
像石料這種重物,開采和雕琢方面先不談,運輸到營造現場是一個非常耗費時間和人工的事情。尤其是荊州城,地處平原地帶,附近根本就沒有大型石山,這個問題就更為突出了。
當時和于奇正、李墨寧一起,在秦家采石場坐滑軌時,李經就想到了,運用秦家滑軌技術,完全可以解決石料運輸問題。
不過即使如此,也不過是一個很模糊的思路。直到看到了于家新宅,準確地說,是看到了秦家班的磚墻和混凝土技術之后,整個思路的框架就在他腦海里成型了。
利用滑軌技術運輸石料作為地基,磚墻作為荊州城墻的主體,混凝土技術用于粘合,從理論上來講,已經具備了修建堅固城墻的可能。
回到荊州的這段時間,李經又特意找人進行了相關的計算和驗證,證實了盡管目前還存在著很多具體的難點需要攻關,但總體看來,這個思路還是具備可行性的。
因此,李經才會這么堅決的提出十個月內完成能抵御連續攻擊的城墻建造要求。
目前,最大的瓶頸部分在于總體框架的設計。如果沒有一個合理的總體框架設計,建造物整體受力不均勻的話,一切都是空話。
現在的問題在于,目前別說是那些營造隊伍了,即便是所有的專家,都認為李經的這個要求只是一個不懂行、不學無術的公子哥,隨便拍拍屁股出來的想法,根本就不可能實現。
當人們認為一件事情根本就不可能成功時,就不會傾注心力去認真進行。
還有,在那些人眼中,這是個根本不可能達成的任務。雖然由于李經的身份地位不敢直接說“不”,但一定會采取軟對抗的方式。這一點,李經心里是啞巴吃湯圓——心里有數。
李經在說這些話的時候,于奇正一直在思考著一個問題。
現在自己是暫時不能從這個圈子里面跳出去了,但無論如何不能讓曉鸞也陷進來。
常言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于奇正現在深切的感受到了一點:如果這個世界上還有什么地方比“江湖”更加身不由己的話,那就一定是“朝堂”了。
。。。。。。。。。。。
把項目上的事情安排好之后,就準備前去赴王啟道的送行宴。
剛剛走到工地大門口,楊不羨就從后面攆了上來,提出被太子點名一事并不簡單。
楊不羨的分析非常有道理。
荊州城修建一事,可以說是目前這一帶最大的營造項目,所有有實力的營造隊伍無不是垂涎欲滴。
相對于那些大的隊伍來說,秦家班這么一個小小的鄉鎮營造隊伍根本就連去談的資格都沒有。
那么,身處高位的太子是如何知道秦家班的?
答案只有一個:一定是有人在太子面前提到了秦家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