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丁武的血書之后,齊超群眼睛一亮,頓時有了主意。他一把抓住血書,跑上擊鼓臺,親自“咚咚咚”地擂起了戰鼓。
。。。。。。。。。。
小乙快步跑了過來,不待他躬身行禮,于奇正就問了:“下面什么情況?”
其他人也全都緊張地看著小乙。
“沒啥事。”小乙語調輕松地說了這句之后,開始講了起來。
休屠王城中的百姓聽說漢區的人來這邊避難,紛紛上街邀請避難群眾到自己家去吃住。盡管現在三個聚集區主要還是以種族來聚集,但現在人們的觀點與以前已經完全不同了。
雖然于奇正從來都沒有什么“立國”之類的想法,但自從三族共主后,在普通百姓眼里他們就是一個共同體。
律法頒布實施,更是加速了這種觀念的改變。
在律法的頒布期間,三族的“法制宣傳者”都把律法做了廣泛的宣傳,其中有一條非常核心的,就是“天汗所轄之處,只有良賤區別,沒有族群之分。”
對草原上的人們來說,這是一個顛覆式的思想觀點改變。
正常來說,這種整體社會思想觀念變化不是一時半會就能改變的,而且會遇到很多來自于既有利益集團的反對,可現實卻基本上沒出現這種情況。
實際上,如果仔細分析一下社會結構中的各類人群,就能知道這其中的道理了。
處于社會底層的奴隸,也就是現在的賤民奴仆,從“畜生”級一躍成為“人”,上升一個級別。接下來再說說普通良民。
因為律法是參照大儀朝制定的,所以只要是良籍,就能享受國家配給的好處。在大儀朝是分給良民土地,可在草原上這種模式就行不通了。
不同于大儀朝以農耕為主,草原本就是游牧社會,要土地也沒個啥用啊。
于是王忠寶就出了個主意,那咱們就給良民們配發牛馬羊,讓他們去放牧然后征收賦稅。
這樣一來,只要是勤勤懇懇老老實實做事的,家里的牛羊就會越來越多,日子越過越好。
反之,如果是好吃懶做的,就會敗光家產。到后面連基本的賦稅都交不起,也就淪為了賤民。
這其中,最大的一個要點是薄征,也就是賦稅的起征點很低。
有多低呢?大概只有目前草原上對自己本族牧民征收的三分之一。
這么一來,原休屠的普通牧民無不歡欣鼓舞,更何況那些原本是奴隸的烏蘭族和漢族人?
除此之外,還有個事情極大的鼓舞了這些良民。
由于谷蠡是一個大族,上次打敗他們后論公行賞,前去打過仗的士兵家里都分到數量不一的賤民奴仆,那小日子過得滋潤不說,還有更好的未來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