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找到蕭何說道:“有人密告韓信謀反。”
蕭何當即反駁:“這是謠言!韓信手里幾十萬大軍的時候都不反,現在一個兵都沒有了的時候謀反?”
呂后沒有就這個問題爭辯,繼續笑著問道:“我有個問題十分困擾,一直想當面請教先生。昔日起事之時,先生名望官職都在陛下之上,后來也有無數次自立為王的機會,為何肯一直甘于人下?”
蕭何面色蒼白,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呂后的這句話,刺到了他心里的最深處。
當年陳勝吳廣起義后,蕭何劉邦曹參三人也趁機造反。
打下沛縣有了根據地之后,就開始推選出頭目。
剛開始大家都謙虛推辭,最后蕭何出了個主意說抓鬮,由老天來決定。
接著,蕭何把所有紙團都寫上了劉邦的名字,笑著讓劉邦先抓。
劉邦抓出紙團,見到是自己的名字還想推辭,蕭何一把將所有剩下的紙團都塞到嘴里嚼了幾口之后吞了下去。
再后來,蕭何所做的工作就是押運糧草,招兵買馬。
楚漢相爭中劉邦不止一次敗于霸王,不得不丟下士兵,自己一個光桿司令逃命。而每次都是蕭何又重新召集人馬,把糧草補充完整,讓劉邦能重整旗鼓,東山再起。
攻破咸陽后,劉邦直撲秦二世的寢宮,和眾美女花天酒地。而這時候的蕭何在做什么呢?他跑到宰相府去查封典籍。
從那時起,兩人的位置就已牢牢的確定下來。劉邦是皇帝,他蕭何是丞相。
更準確的說,從他們最初在一起時,蕭何就已經確定了這一點。因為從一開始,他就認定自己不是當皇帝的料,給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去輔佐劉邦管理天下。
可是,讓他對有著多年袍澤之義、立下不朽功勛、待自己如恩師的韓信下手,他又如何狠得下這心?
呂后笑道:“請問丞相,古往今來的戰將中,韓信排名幾許?”
蕭何思考了一會答道:“后有無來者尚不可知,但前無古人是確定的。”
呂后又問道:“那么,倘若陛下與韓信戰場上相遇,誰勝誰負?”
蕭何低著頭不予回答。
因為這話他沒法回答,這完全問的就是個廢話。如果在戰場上相遇,劉邦肯定不是韓信的對手啊。
呂后繼續問道:“陛下有你和張良,與韓信逐鹿中原,勝負幾許?”
蕭何臉色變得非常難看。
誠然,戰場交鋒劉邦一定是一敗涂地。但戰爭不全部是戰場廝殺,還有后勤、參謀等因素也非常重要。得韓信前,和項羽楚漢相爭,雖從無勝績,卻也一直相持,未被項羽滅掉。其原因也就是因為有了自己和張良,一個后勤能源源不斷的供應兵員和糧草,一個出謀劃策化險為夷。
如果真出現呂后說的這種情況,那么雙方勝負當在五五之間。
呂后笑得更加愉快了:“還有,倘若韓信起事,天下人又何如?”
蕭何如遭雷擊,蹬蹬蹬連退三步。
從戰亂中過來的人,最知道珍視和平的可貴。
如果真的出現呂后說的這種情況,誰勝誰敗且不談,天下蒼生定是重又陷入戰火之中,民不聊生。如果是這樣的話,他蕭何一生追求的夢想都化為泡影。